婴儿脑瘫怎么检查
婴儿脑瘫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和发育评估。病史采集需了解孕期、分娩及出生后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肌张力、肌力、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超声、CT、MRI;电生理检查含脑电图、诱发电位;发育评估用儿童发育量表,综合这些来诊断婴儿脑瘫。
一、病史采集
1.孕期情况:了解孕妇在孕期是否有感染(如TORCH感染等)、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是否有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婴儿脑瘫的发生风险。例如,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进而与婴儿脑瘫相关。
2.分娩情况:关注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存在早产、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情况。早产是婴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容易出现脑损伤;新生儿窒息会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增加脑瘫发生几率。
3.出生后情况:询问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情况,是否存在吸吮困难、吞咽不协调;生长发育是否落后于同龄儿,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及语言发育等情况;是否有过严重的黄疸(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进而引发脑瘫。
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1.肌张力检查:
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肌张力增高,检查时可发现婴儿的肢体活动受限,被动屈伸肢体时感觉像在来回拨动一根拉紧的橡皮筋。
减低: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活动范围增大,关节活动度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可表现为婴儿四肢松软,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肌力检查:评估婴儿各部位肌肉的力量,观察婴儿在运动时的表现。如观察婴儿抬头、坐立、翻身等动作时肌肉的力量情况,若肌力明显低于同龄儿正常水平,可能提示存在脑瘫相关的肌肉功能障碍。
3.反射检查:
原始反射:新生儿出生时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情况下,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时间内逐渐消失。若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例如,拥抱反射在出生后3-6个月应消失,若6个月后仍存在,可能与脑瘫有关。
病理反射:2岁以下正常婴儿可出现一过性的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可呈阳性,但若2岁后仍持续阳性则为异常,提示锥体束受损,可能与脑瘫相关。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超声检查:
适用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以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等情况,能发现脑室扩张、脑实质回声异常等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脑损伤情况。例如,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等病变可通过头颅超声初步筛查。
2.头颅CT检查:
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可发现脑萎缩、脑软化灶、脑出血、脑发育畸形等病变。对于明确脑瘫患儿是否存在脑部结构性异常有重要价值。如某些脑瘫患儿可能存在脑部局部的软化灶,通过头颅CT可明确显示。
3.头颅MRI检查:
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的改变,如脑灰质、白质的发育情况,是否存在脑梗死、脑发育不良等。对于早期诊断脑瘫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例如,能更准确地发现脑瘫患儿是否存在脑皮质发育异常等情况。
四、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
通过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了解脑的功能状态。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存在脑电图异常,如出现癫痫样放电等情况。但脑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脑瘫,因为脑瘫患儿不一定都有脑电图的特异性改变。例如,一些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在脑电图上无明显异常,但有些合并癫痫的脑瘫患儿则会有相应的癫痫波放电。
2.诱发电位:
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可以评估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例如,视觉诱发电位可用于检测视神经及视觉通路的功能,若脑瘫患儿存在视觉发育异常,可能在视觉诱发电位上表现出潜伏期延长、波幅异常等改变;听觉诱发电位可用于评估听神经及听觉中枢的功能,对于合并听力障碍的脑瘫患儿有诊断价值。
五、发育评估
1.儿童发育量表:
常用的有格塞尔发展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等。通过对婴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交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婴儿的发育水平是否落后于同龄儿。如果婴儿在多个领域的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的相应水平,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脑瘫的诊断。例如,格塞尔发展量表将儿童的发育分为四个领域,通过对不同月龄儿童在各个领域的能力表现进行评分,来判断儿童的发育状况,对于早期发现发育迟缓并进一步排查脑瘫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