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角膜炎
角膜炎是各种因素引起角膜炎症反应的统称,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局部蔓延、自身免疫性疾病、眼部外伤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角膜浸润、溃疡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裂隙灯、共焦显微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涂片及培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需注意保护眼睛、控制基础疾病,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一些眼部受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细菌容易侵入角膜引发感染。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眼部防御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因细菌感染导致角膜炎。对于有眼部外伤病史的儿童,需格外注意眼部清洁,避免细菌侵入。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较为常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会反复发作,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发热、过度疲劳等情况,就容易诱发病毒激活,从而引发角膜炎。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而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
真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角膜外伤的患者。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眼部正常菌群被抑制,真菌容易滋生。在一些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经常接触土壤等环境的人群,角膜外伤后接触真菌的机会增加,也容易引发真菌感染性角膜炎。
2.非感染因素
局部蔓延:邻近组织的炎症可波及角膜,如结膜炎可蔓延至角膜引发角膜炎症。例如,患有严重结膜炎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能逐渐向角膜扩散。对于患有眼部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炎症蔓延至角膜。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累及角膜,导致角膜炎。这类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女性相对更容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眼部的监测,早期发现角膜病变并及时处理。
眼部外伤:机械性外伤、紫外线灼伤、化学伤等都可能引起角膜炎。例如,工作中接触到化学物质导致眼部化学伤,或者运动时眼部受到撞击等机械性外伤。在有眼部外伤风险的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机械操作工人等,需要做好眼部防护措施;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避免其眼部受到意外伤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眼部疼痛,这种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畏光、流泪等症状。疼痛程度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病情越重,疼痛往往越剧烈。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用手揉眼等行为来提示眼部不适。
视力下降:角膜炎症会影响其透明度,从而导致视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如果角膜炎累及瞳孔区,视力下降会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看东西不如以往清楚,如不能准确抓取近处物体等情况。
分泌物增多:根据病因不同,分泌物的性质也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通常分泌物呈脓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多为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真菌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可能呈黏稠状。
2.体征
角膜浸润:眼部检查可见角膜上有浸润灶,表现为局限性灰白色混浊。
角膜溃疡: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角膜溃疡,溃疡处角膜组织缺损。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眼部外伤史、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相关的生活情况、是否有眼部接触特殊物质等情况。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清晰观察角膜病变的情况,如浸润灶的大小、位置,溃疡的深度等。
共焦显微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角膜内的病原体,对于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
涂片及培养:取角膜病灶处的分泌物进行涂片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细菌感染的患者通过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四、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真菌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角膜移植术等。
角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不同,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外伤和感染,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角膜炎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角膜炎对视力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