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反应
肝癌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反应,分别介绍了各类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如发热多为低热由坏死组织吸收引起,可物理降温等;疼痛因肿瘤缺血坏死等,可按程度用止痛药等;恶心呕吐与胃肠刺激等有关,可准备及用止吐药等;白细胞减少因对骨髓造血影响,需监测及升白防感染等;肝功能异常因肝脏负担等,需保肝及休息饮食调整等
一、发热
1.发生情况:肝癌介入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反应之一,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可达38.5℃-39℃。这是因为介入治疗会导致肿瘤组织部分坏死,坏死组织被吸收引发的吸收热。
2.影响因素及应对: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对发热的耐受和反应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出现发热时需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若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影响免疫功能,可能更易出现发热且恢复相对较慢;有基础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热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对于发热,首先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可遵医嘱观察,但需警惕感染等其他情况导致的发热,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排查。
二、疼痛
1.发生情况: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这是由于介入治疗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周围组织受到刺激等原因引起。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轻,可耐受,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2.影响因素及应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可能不典型;性别因素对疼痛本身的发生无本质影响,但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的心理反应可能有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肝脏状态,进而影响疼痛程度,例如长期饮酒导致肝脏基础状况较差的患者,介入治疗后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有肝区既往疼痛病史的患者,介入治疗后疼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加重。对于疼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因疼痛产生的焦虑情绪。
三、恶心、呕吐
1.发生情况: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可能与介入治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身体对治疗的应激反应等有关。轻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重者可出现频繁呕吐。
2.影响因素及应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涉及肝癌介入治疗,但对于成年患者,年龄较大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性别因素对恶心、呕吐的发生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既往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介入治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胃肠道黏膜可能已有一定损伤,介入治疗后更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对于恶心、呕吐,可在治疗前适当进行胃肠道准备,治疗后根据情况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同时注意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
四、白细胞减少
1.发生情况:介入治疗可能会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影响,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2.影响因素及应对:年龄较大的患者骨髓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差,介入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可能相对更明显;性别因素一般无显著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造血原料相对不足,介入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介入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风险可能增加。对于白细胞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若白细胞明显降低,可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病房清洁、患者个人卫生等,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五、肝功能异常
1.发生情况:介入治疗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负担,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升高。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坏死、治疗药物对肝脏细胞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及应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程度可能相对较重;性别因素对肝功能异常本身无本质影响,但不同性别患者对肝功能异常的后续恢复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中,长期患有乙肝、丙肝等肝病的患者,肝脏基础状况较差,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更高;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患者,肝脏已受到一定损伤,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异常可能更明显。对于肝功能异常,需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同时要严格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