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是什么原因
慢性盆腔炎可由病原体感染(包括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及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通过经生殖道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循环传播等途径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手术致生殖道黏膜损伤等给病原体入侵可乘之机,术后机体恢复时易受侵袭引发炎症)、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宫颈口开放,不注意卫生使病原体侵入盆腔)、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炎症反应及病理改变)、盆腔持续存在感染(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致病原体潜伏,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炎症激活转为慢性,且慢性感染致盆腔组织长期受刺激及出现不良影响)等因素引起。
一、病原体感染
1.主要病原体类型:慢性盆腔炎多由病原体持续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以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例如,性传播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侵入女性生殖道,进而引发盆腔的慢性炎症反应。对于有不洁性行为史的人群,感染相关病原体导致慢性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感染途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盆腔。一是经生殖道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阴道后,可沿黏膜面经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盆腔,例如沙眼衣原体常以此途径引发感染;二是经淋巴系统蔓延,细菌、病原体等可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多见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感染;三是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盆腔,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例如结核菌感染可通过血循环传播至盆腔。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手术类型及感染风险: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内手术操作,由于手术可能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从而给病原体入侵造成可乘之机。例如,刮宫术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如果没有做好护理,病原体容易滋生并感染盆腔,引发慢性盆腔炎。在进行这类宫腔内手术时,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手术环境的无菌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感染风险,若手术环境不达标,感染的几率会显著增加。
2.术后感染的机制:手术操作破坏了生殖道的防御屏障,使得原本存在于阴道、宫颈等部位的病原体有机会进入盆腔深部组织。术后机体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若机体免疫力下降,就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不愈则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三、经期卫生不良
1.经期卫生习惯的影响:月经期间,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棉条,或在经期进行性生活等,都容易使病原体侵入盆腔。例如,使用不洁卫生巾可能会让外界的病原体接触到阴道及宫颈,进而上行感染盆腔。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在经期的卫生重视程度可能不同,年轻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忽视经期卫生细节,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2.病原体入侵的过程:经期卫生不良时,病原体可通过开放的宫颈口进入子宫腔,进而蔓延至盆腔。经血是病原体良好的培养基,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若此时盆腔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就容易引发炎症,若炎症未能彻底治愈,就可能转为慢性盆腔炎。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邻近器官的感染波及:如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慢性盆腔炎。例如,阑尾炎患者,炎症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蔓延至右侧盆腔,累及输卵管、卵巢等组织。不同部位的邻近器官炎症蔓延至盆腔的方式和速度有所不同,阑尾炎引发盆腔炎症相对较为常见,其炎症物质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蔓延的方式影响盆腔组织。
2.炎症蔓延的病理过程:邻近器官的炎症通过直接接触盆腔组织,使炎症因子扩散至盆腔,引起盆腔组织的炎症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持续刺激盆腔组织,导致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如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等,进而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五、盆腔持续存在感染
1.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急性盆腔炎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病原体可潜伏在盆腔组织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炎症可再次激活,转为慢性盆腔炎。例如,急性盆腔炎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病原体并未完全清除,就可能遗留慢性炎症。不同患者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反应不同,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2.慢性感染的持续状态:盆腔持续存在的感染会导致盆腔组织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使得盆腔内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发生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功能,如输卵管粘连、阻塞等,进而影响生育等功能,并且这种慢性炎症状态会持续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