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与食管息肉的区别是什么
食管癌是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通过内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放化疗治疗,预后差;食管息肉是食管黏膜表面良性隆起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较小无明显症状,较大可致吞咽困难等,内镜检查及病理可诊断,多内镜下治疗,预后良好
一、疾病定义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等类型,其细胞具有异常增殖且可侵袭周围组织甚至转移的特性。
食管息肉:是食管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一般是由食管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组织的细胞分化相对正常,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发生远处转移。
二、发病原因
食管癌:
年龄与性别: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激素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以及酒精的刺激会损伤食管黏膜,长期作用下易引发细胞癌变;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过热、过烫、过硬以及腌制、霉变食物,其中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会增加食管癌发生风险。
病史:某些食管疾病如巴雷特食管(Barrettesophagus)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发展为食管癌的概率较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
食管息肉:
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食管黏膜随年龄增长出现退行性变化有关。
生活方式:目前确切的与食管息肉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食管的慢性炎症反复刺激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病史:部分食管息肉可能与食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如长期存在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反复受到胃酸等刺激,可能促使息肉形成,但一般食管息肉本身恶变概率较低。
三、临床表现
食管癌: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能仅有吞咽时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异物感,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食物轻度哽噎感,症状时轻时重,易被忽视。
中晚期: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硬食物,继而只能进半流质、流质食物,还可伴有消瘦、乏力、胸痛、声音嘶哑等症状,若发生转移,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
食管息肉:
较小息肉: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息肉:可引起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等症状,若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食管癌:
内镜检查:食管镜或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病变的形态、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判断是否为癌细胞及癌细胞的类型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CT可了解食管癌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等;PET-CT有助于判断食管癌有无全身转移情况。
食管息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直接看到食管腔内的息肉样隆起,观察其大小、形态、部位等,同时可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区分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影像学检查:一般胸部X线对食管息肉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内镜等检查可更清晰地了解息肉在食管壁内的浸润深度等情况,但主要还是依靠内镜及病理检查来确诊。
五、治疗原则
食管癌:
手术治疗:是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可切除病灶;对于中晚期食管癌,若有手术指征,也会考虑手术,以切除肿瘤、缓解症状等。
放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进行根治性放疗。
化疗:常用于晚期食管癌或术后辅助化疗,可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其生长和转移。
食管息肉:
内镜下治疗:是食管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直接切除;较大的息肉也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切、激光、微波等方法去除。
随访观察:对于非常小且无症状的良性息肉,在明确其为良性后,可定期进行内镜随访观察,若息肉无变化可继续观察,若有增大等变化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六、预后情况
食管癌:总体预后较差,早期食管癌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中晚期食管癌预后往往不佳,5年生存率较低,主要与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肿瘤易转移等因素有关。
食管息肉: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内镜下治疗切除息肉后,复发概率相对较低,只要定期随访观察,通常不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良性息肉切除后基本不影响生存质量和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