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有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调节等学说;临床表现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治疗原则有期待、药物、手术治疗,需根据不同年龄、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以缓解症状、改善结局、提高生活质量。
一、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种植学说认为,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并生长,这在有经血逆流情况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青春期女性,月经血中内膜细胞有一定活性,增加了种植的可能;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提出,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免疫调节学说则指出,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异常,如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导致对异位内膜组织的清除能力下降,使得异位内膜得以存活并生长。不同年龄的女性发病风险不同,青春期女性由于月经初潮后经血开始逆流,有一定发病风险;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此阶段女性生殖活动活跃,经血逆流等相关因素更容易导致内膜异位;绝经后女性,异位内膜组织多逐渐萎缩,但仍有少数可能存在。
二、临床表现
1.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部分患者可出现性交痛,尤其在月经期间性交时疼痛明显,这与异位内膜组织在盆腔内受月经影响充血、水肿刺激周围组织有关;还有些患者会出现慢性盆腔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年龄女性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痛经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和生育情况有所变化,育龄期女性疼痛对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绝经后女性疼痛症状可能相对减轻,但也有个体差异。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可能的原因包括异位内膜组织影响盆腔内环境,如改变盆腔微环境,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拾卵功能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女性来说,不孕是重要的困扰。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这与异位内膜组织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有关,比如异位内膜侵犯子宫肌层时,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和内膜的正常脱落修复等过程。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经阴道超声可以较清晰地观察盆腔内异位内膜组织的情况,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内见密集点状回声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位病灶的定位和评估有较高价值,尤其对于盆腔外的异位病灶诊断更有优势,但价格相对较高。不同年龄女性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青春期女性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身体辐射小的超声检查等。
2.血清CA125测定: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50U/ml,但在疾病活动期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不过,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有可疑盆腔内异位病灶但其他检查难以明确的患者,腹腔镜检查尤为重要。
四、治疗原则
1.期待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绝经的女性。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其还在生长发育阶段,期待治疗时要密切关注症状变化,若症状加重则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治疗可以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有复发可能。不同年龄女性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生理状态,如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能会选择对生育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而接近绝经的女性可能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保守性手术尽量保留子宫和双侧、一侧或部分卵巢,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但希望保留部分内分泌功能的较年轻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适用于病情严重、无生育需求且接近绝经的女性。手术治疗后也有复发的可能,术后需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辅助药物治疗来降低复发风险。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综合管理的疾病,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缓解症状、改善生育结局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