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直肠癌的发生
为预防直肠癌,可从健康饮食、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几方面着手。健康饮食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定期筛查包括适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健康生活方式需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疾病防治要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处理肠道息肉、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等。
一、健康饮食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用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肠道内致癌物质浓度,缩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从而降低直肠癌发生风险。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30克,例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每天可摄入50~100克,绿叶蔬菜每天保证300~500克,苹果、香蕉等水果每天吃200~350克。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需求有差异,儿童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如学龄前儿童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约15克,要注意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一次性大量增加导致胃肠不适。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膳食纤维摄入需合理调整,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满足身体需求。
2.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及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腊肉等)中含有可能致癌的物质。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会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加工肉类尽量不吃。对于有家族直肠癌病史或本身有肠道息肉等病史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年龄较小的儿童应避免过早接触加工肉类,以降低未来患病风险;女性在备孕、孕期等阶段,也需注意减少此类食物摄入,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
二、定期筛查
1.适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一般建议45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直肠癌筛查,若有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等病变并及时处理。对于有肠道不适症状(如便血、腹痛、腹泻等)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特殊人群如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由于这类疾病长期不愈会增加直肠癌发生风险,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结肠镜筛查,通常建议确诊炎症性肠病后每隔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女性在孕期一般不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非孕期有需要时应遵循医生建议进行。
2.粪便隐血检测:粪便隐血检测可作为直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若检测结果呈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等检查。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对于行动不便或不愿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群,粪便隐血检测是一种相对简便的筛查方式。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粪便隐血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在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前,需注意按照检测要求准备,避免服用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等。
三、健康生活方式
1.适度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的接触时间。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成年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分散到5天,每天30分钟左右;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运动需适当调整,如孕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散步等运动,产后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2.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肥胖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直肠癌发生风险。计算BMI的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于儿童,需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重情况,避免过度肥胖,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维持健康体重;成年人要定期监测体重,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女性在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代谢等变化,更要注意体重管理,防止体重过度增加。
四、疾病防治
1.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对肠道息肉要及时进行处理,因为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肠道息肉,应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等情况,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方法进行治疗。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降低炎症性肠病相关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肠道健康,如有肠道疾病及时治疗。儿童若患有肠道相关良性疾病也需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女性在患有肠道疾病时,要重视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障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