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脑瘫的表现
轻微脑瘫患儿会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大运动里程碑达成延迟、姿势因肌张力异常改变;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时被动运动阻力大、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存在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有姿势和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模式刻板不协调、有特定姿势固定模式;还可能智力轻度受损、语言发育迟缓,家长发现疑似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评估检查,后续制定个性化康复干预方案并密切调整。
一、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落后:轻微脑瘫患儿在大运动发育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比如正常婴儿3-4个月时能抬头,而轻微脑瘫婴儿可能到5个月甚至更晚仍不能较好抬头;正常婴儿8-10个月时能独坐,轻微脑瘫婴儿独坐时间会延迟,且独坐时姿势不稳定。这是因为脑部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进程,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里程碑达成延迟是其常见表现,与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规律相比有明显滞后。
2.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改变,如肌张力增高时可能出现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异常姿势;肌张力降低时则可能表现为肢体松软,姿势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例如,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轻微脑瘫婴儿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双上肢内收、屈曲,双下肢伸直且内旋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对肌肉张力的调节失衡,进而导致身体姿势出现偏离正常的状态。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在检查时,如被动屈伸患儿的肢体,能感觉到明显的抵抗感。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控,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影响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比如在穿衣时难以将手臂顺利穿入袖子等。
2.肌张力降低:患儿肢体松软,活动时活动范围比正常儿童大,肌肉缺乏正常的紧张度。例如抱起轻微脑瘫婴儿时,感觉其肢体像棉花一样没有力量支撑,被动运动时活动度明显超过正常范围。这是由于脑部相关神经结构受损,导致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使得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张力水平。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内逐渐消失。而轻微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应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轻微脑瘫患儿可能到6个月甚至更晚仍存在该反射。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发育受到影响,使得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被打乱。
2.病理反射引出:部分轻微脑瘫患儿可能会引出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通路受到干扰,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病理反射能够被引出,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异常的神经冲动传导情况。
四、姿势和运动模式异常
1.异常的运动模式: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运动,运动形式刻板、不协调。例如在行走时,可能出现踮脚尖、足内翻或外翻等异常的步态,运动的启动、停止和转换都不顺畅。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后,运动的协调和控制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身体的运动模式偏离正常的生理运动轨迹。
2.姿势固定模式:有些患儿会呈现出特定的姿势固定模式,如头部常偏向一侧,身体呈不对称姿势等。这是由于肌肉张力的异常分布以及脑部对姿势调节功能的失常,使得身体长期维持在一种不正常的姿势状态,影响了正常的身体发育和功能活动。
五、智力、语言等方面的表现
1.智力轻度受损:部分轻微脑瘫患儿可能存在轻度智力发育落后,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理解和反应能力较正常儿童稍差,在学习新事物、解决简单问题等方面速度较慢。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不仅影响运动功能,还可能对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智力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语言发育迟缓:轻微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可能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例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词语,而轻微脑瘫患儿可能到2岁甚至更晚才开始有简单的语言表达,并且说话时可能存在发音不准确、词汇量少等问题。这是因为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等存在一定关联,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语言发育出现迟缓现象。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出现上述疑似轻微脑瘫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不同,所以在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运动、智力等发育的影响。同时,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在后续的康复等干预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密切关注患儿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表现,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促进患儿的功能改善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