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区别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理表现为黏膜弥漫性炎症等,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有血液和粪便表现,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有相应表现,治疗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重者手术;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病理有肠壁全层炎症等,临床表现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不同,实验室检查血液等有相应表现,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有不同表现,治疗用多种药物,并发症时手术且复发率高,不同人群患病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差异,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个性化。
一、病变部位
1.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但通常病变主要在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一般局限在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
2.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均可发病,但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病变可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等。
二、病理表现
1.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呈弥漫性炎症改变,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反复发作可形成炎性息肉,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组织学表现为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
2.克罗恩病:病变处肠壁全层炎症,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黏膜下层水肿及裂隙状溃疡等,后期可出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组织学表现为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等,非干酪性肉芽肿是克罗恩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而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无此表现。
三、临床表现
1.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常有里急后重,排便后腹痛可缓解。病情较轻时腹泻次数较少,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
全身症状:中重型患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表现,病程长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等。
2.克罗恩病:
消化系统症状:腹泻,可为糊状便,一般无脓血和黏液,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常伴有腹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因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等,血清白蛋白可有降低。
克罗恩病:活动期也可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等,还可出现血清球蛋白增高,尤其是α和γ球蛋白增高较常见。
2.粪便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黏液脓血,粪便病原学检查同样是为了排除感染性肠道疾病。
五、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粗乱和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铅管样。
克罗恩病: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2.结肠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消失、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克罗恩病:可见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纵行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之间黏膜正常。
六、治疗原则
1.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一般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病变广泛、病情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等。
2.克罗恩病: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肠梗阻、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反应。例如,儿童患者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是克罗恩病的特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病情有一定变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疾病的预后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权衡药物的利弊,优先考虑对母婴或老年人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注重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和个性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