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外阴瘙痒原因多样,包括局部、全身及特殊人群相关因素。局部原因有特殊感染(如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阴虱病、蛲虫病等)、外阴局部病变(如湿疹、白色病变、尖锐湿疣等)、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不良卫生习惯;全身性原因有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因激素变化易患霉菌性阴道炎致瘙痒,需避免自行用药;儿童外阴发育未成熟,要注意卫生,防感染;老年人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易瘙痒,避免过度清洁,勿自行用偏方。
一、局部原因
1.特殊感染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该菌适宜在酸性环境生长。研究表明,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霉菌性阴道炎。其典型症状为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灼痛,搔抓后可引起外阴红肿。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患者白带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
阴虱病:阴虱常寄生于阴毛处,叮咬皮肤后可引起剧烈瘙痒,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患者可见阴毛上有灰白色虱卵,内裤上常有点状污褐色血迹。
蛲虫病:多见于儿童,夜间蛲虫爬出肛门产卵,可移行至外阴部,引起外阴及肛门周围瘙痒,一般在夜间发作。
2.外阴局部病变
外阴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与接触过敏原、局部刺激、精神因素等有关。表现为外阴部红斑、丘疹、水疱,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
外阴白色病变:包括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干燥、皲裂,严重者可出现阴道口挛缩狭窄。
外阴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变初期为淡红色小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呈乳头样、菜花样或鸡冠样赘生物,表面湿润柔软,触之易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3.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
部分女性使用新的卫生巾、护垫、阴道栓剂、清洁剂等,可能因局部接触过敏,出现外阴瘙痒、红肿,严重者可有水疱、糜烂。
阴道冲洗时使用浓度过高或刺激性强的溶液,破坏阴道正常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也可导致外阴瘙痒。
4.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皮脂、汗液、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等长期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
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导致局部透气性差,温度和湿度增加,利于细菌滋生,也易引发外阴瘙痒。
二、全身性原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长期刺激外阴皮肤,易引起外阴瘙痒。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增加了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
2.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包括外阴部。
3.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B族等缺乏时,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导致外阴瘙痒。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胆汁酸升高,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常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外阴部也常受累。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一般夜间加重。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
注意事项: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导致外阴瘙痒。孕妇应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避免穿紧身裤。
建议原因:孕期用药需谨慎,许多治疗外阴瘙痒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可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2.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外阴发育尚未成熟,皮肤黏膜娇嫩,易受感染。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女童尽量不穿开裆裤,避免随地坐卧,防止感染蛲虫等寄生虫。如发现儿童外阴瘙痒,不要让孩子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应及时就医。
建议原因:儿童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不良卫生习惯易导致感染。搔抓可能加重病情,引发进一步感染。
3.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黏膜变薄、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出现外阴瘙痒。应避免过度清洁外阴,不要使用过热的水或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改善外阴局部营养状况。如瘙痒严重,不要自行搔抓或使用偏方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建议原因:过度清洁会破坏外阴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加重干燥瘙痒症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自行用药或使用偏方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