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是双眼视轴向外偏斜且各方向注视偏斜角度基本一致的眼科疾病,发病与神经支配、屈光、遗传、融合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有眼位偏斜、视力影响、视疲劳等临床表现,通过眼位、视力、双眼视功能检查诊断,可采用非手术(屈光矫正、视能训练)和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关注并配合治疗及注意用眼卫生等,成年患者要及时就医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并注意术后恢复和用眼习惯。
病因及相关因素
神经支配因素:从神经支配角度来看,可能存在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传导异常,导致眼外肌的协调运动出现障碍。例如,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展神经核或其传导通路的发育异常,使得外直肌和内直肌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共同性外斜视。
屈光因素:屈光不正与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儿童而言,远视眼患儿由于需要过度使用调节,可能会伴随内聚过强,而随着年龄增长,调节需求变化可能逐渐发展为共同性外斜视;近视眼患儿由于看近时调节需求减少,可能出现外展过强,进而引发共同性外斜视。一般来说,中高度远视更易导致共同性内斜视,中高度近视更易导致共同性外斜视。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有研究表明,共同性外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共同性外斜视的病史,那么后代发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变异共同作用导致发病。
融合功能异常:正常情况下,人眼具有融合功能,能够将双眼看到的图像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像。当融合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引发共同性外斜视。例如,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融合反射弧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使得双眼无法维持正常的融合状态,从而出现眼位向外偏斜。
临床表现
眼位偏斜:主要表现为双眼视轴向外偏斜,在外观上可观察到一只眼睛向外偏斜。根据偏斜程度不同,可分为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是指有时出现眼位偏斜,有时又能恢复正位;恒定性外斜视则是一直处于眼位向外偏斜的状态。
视力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共同性外斜视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导致立体视功能受损等。如果是单眼恒定性外斜视,长期用健眼注视,斜视眼可能会发生弱视。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如果发作频繁,也可能影响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
视疲劳: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疲劳症状,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后。由于眼外肌需要不断进行不协调的运动来维持视觉,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进而引起头痛、眼酸等视疲劳表现。
诊断方法
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方法检查眼位。角膜映光法是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区分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等不同类型,例如遮盖健眼,观察斜视眼的移动情况等。
视力检查:进行视力检查来评估患者视力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视力下降以及视力下降程度,对于诊断共同性外斜视导致的视力改变有重要意义,例如使用视力表检查远视力和近视力等。
双眼视功能检查:通过立体视检查等方法评估双眼视功能,了解融合功能等情况,例如采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来检查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情况,这对于共同性外斜视的诊断和病情评估非常关键。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如果患者存在屈光不正,首先进行屈光矫正。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从而帮助调整眼位,例如对于远视引发的共同性外斜视,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可能有助于眼位恢复。
视能训练:通过视能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双眼视功能等。例如进行融合训练等视能训练项目,帮助患者增强双眼的融合功能等,从而改善共同性外斜视情况,但视能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考虑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下,可考虑手术矫正眼位,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来恢复双眼正位,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等,例如根据患者眼位偏斜程度、双眼视功能情况等综合判断是否适合手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共同性外斜视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眼部情况,一旦发现儿童有眼位偏斜等疑似症状,应尽早带儿童就医检查。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并且注意儿童用眼卫生等,例如避免儿童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同时,儿童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要特别注意眼部护理,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恢复等。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患共同性外斜视后,要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术后恢复等情况,例如术后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眼部护理等,同时成年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等,避免视疲劳等情况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