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直肠癌有哪些症状
得直肠癌常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大便性状改变,如便血、大便变细;腹痛,早期为下腹隐痛或胀痛,梗阻时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胀等;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肿块;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等。
1.排便习惯改变
频率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可能从原来的每天1-2次变为每天数次甚至十几次。这是因为癌肿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例如,有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中约40%-50%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癌肿不断生长占据肠道空间,使肠道感受器频繁受到刺激,从而引发频繁便意。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肠道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排便次数增多,更应警惕直肠癌的可能;年轻人群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基础上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也需提高警觉。
排便不尽感:患者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即使已经排便,仍觉得肠道内还有粪便残留。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导致直肠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同时肿瘤对直肠黏膜的刺激持续存在,使得患者产生持续的便意。这种情况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发生,但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和身体机能上的差异可能影响症状出现的具体表现及被察觉的时间。比如女性可能因生理期等因素对排便感觉的关注相对较少,容易延误就医。
2.大便性状改变
便血:是直肠癌常见症状之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据统计,约80%的直肠癌患者会出现便血症状。出血程度可轻可重,少量出血时可能仅在粪便表面看到少量血迹,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多。对于有长期便血但未查明原因的患者,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者,应高度怀疑直肠癌可能。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身体机能变化可能影响对出血的察觉和重视程度,需加强健康监测。
大便变细:由于肿瘤逐渐阻塞直肠肠腔,粪便通过时受到挤压,导致大便变细,形状呈扁条状或铅笔状等。这是直肠狭窄的表现,随着肿瘤的增大,大便变细的情况会逐渐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功能易受影响,若出现大便变细且持续不缓解的情况,更要排查肠道疾病包括直肠癌。
3.腹痛
隐痛或胀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腹部隐痛或胀痛,位置多在下腹部,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下腹部隐隐作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或空腹时都有可能出现。对于有慢性腹痛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疼痛性质、频率等发生改变时,要警惕直肠癌等肠道疾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对腹痛的关注度分散,需特别留意与肠道相关的腹痛变化。
肠梗阻相关腹痛:当肿瘤导致肠道完全或部分梗阻时,会出现剧烈腹痛,同时伴有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后,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内压力升高,刺激肠道神经引起剧烈疼痛。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往往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肠梗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密切观察身体变化,一旦出现腹痛加重伴上述其他肠梗阻表现,应立即就医。
4.腹部肿块
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推动,有的则固定不移。这是肿瘤逐渐生长形成的。当肿瘤较大时,在腹部体表可以触及。但腹部肿块的触及并非所有直肠癌患者都会出现,其出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等因素有关。对于能摸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往往病情已相对进展。在体检时,医生会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对于有腹部肿块发现的人群,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肿块性质,尤其是怀疑直肠癌时,要进行直肠指检、肠镜等检查来确诊。不同年龄段人群摸到腹部肿块的后续处理流程可能因身体耐受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可能在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上有更多选择,但都需遵循严谨的医疗诊断流程。
5.全身症状
消瘦: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会摄取大量营养物质,同时直肠癌患者可能存在食欲减退等情况,进一步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引起体重逐渐减轻。消瘦在中晚期直肠癌患者中较为常见。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代谢率下降等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也需要排查包括直肠癌在内的疾病。对于消瘦的患者,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这与肿瘤导致的身体消耗、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长期的肿瘤生长和身体不适会使患者体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同性别在面对乏力症状时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继续坚持工作等,而女性可能会更早察觉到身体的异常变化,但都需要重视乏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问题,包括直肠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