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怎么回事
口腔癌是口腔部位恶性肿瘤统称,致病因素包括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临床表现有口腔内肿块溃疡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防需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腔卫生等
一、口腔癌的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包括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
二、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1.吸烟与饮酒: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可损伤口腔黏膜细胞,诱发癌变;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几率,酒精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黏膜组织。例如,有研究表明,每日吸烟超过20支且饮酒量较大的人群,口腔癌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数倍。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过烫、过硬的食物可能会反复损伤口腔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增加癌变的风险;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导致人体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也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可能性。
3.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卫生差,口腔内长期存在大量细菌、菌斑等,细菌代谢产物可能会对口腔黏膜产生慢性刺激,久而久之容易引发癌变。比如,不按时刷牙、不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的人群,患口腔癌的概率相对较高。
4.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口咽癌等类型;EB病毒等也可能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5.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能增加唇癌的发生风险;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石棉、焦油等,也可能诱发口腔癌。
6.遗传因素:部分口腔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口腔癌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
7.年龄与性别:口腔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中更多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有关。
三、口腔癌的临床表现
1.口腔内肿块或溃疡:口腔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肿块或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基底硬,且逐渐增大。例如,舌癌常表现为舌部的溃疡或肿块,伴有疼痛、舌运动受限等;牙龈癌可出现牙龈部位的肿块、溃疡,易出血,牙齿松动等。
2.疼痛:早期可能疼痛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神经等组织时可出现明显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等部位。比如,晚期的口腔癌患者可能会因肿瘤侵犯周围神经而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
3.口腔功能障碍:若肿瘤累及咀嚼肌、舌体等,可导致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语言不清等功能障碍。例如,口底癌可因肿瘤侵犯口底肌肉等组织,影响舌头的运动和吞咽功能。
4.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
四、口腔癌的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检查口腔内的病变情况,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了解颌骨骨质的破坏情况,如颌骨癌等病变。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口腔癌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口腔癌侵犯周围软组织、神经等情况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癌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
五、口腔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等。例如,对于早期的舌癌,可采用部分舌切除术;对于较晚期的口腔癌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手术切除。
2.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3.化学治疗:常用于晚期口腔癌的综合治疗,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六、口腔癌的预防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量,降低因吸烟饮酒导致口腔癌的风险。
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食用过烫、过硬、辛辣刺激等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不良刺激。
2.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工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清除口腔内的菌斑、结石等。
3.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户外活动时注意做好唇部的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等,减少唇癌的发生风险。
4.定期口腔检查:尤其是有口腔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者、有口腔癌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5.及时处理口腔病变:对于口腔内的白斑、红斑、长期不愈的溃疡等病变,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防止其恶化成口腔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