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肿瘤手术怎么做
直肠手术包括术前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和肿瘤情况)、肠道准备(饮食调整和肠道清洁),手术方式有腹腔镜手术(适用于早期无广泛粘连患者,操作是建立气腹、探查分离、切除吻合)和开腹手术(适用于晚期粘连严重患者,操作是切开暴露、切除吻合),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伤口、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根据病理决定后续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需相应处理。
一、术前准备
1.全面评估
身体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来明确。例如,若患者有心脏疾病,需评估其心功能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要考虑手术对其肝肾功能的影响及相应的调整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身体储备功能不同,儿童身体储备相对较弱,更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评估要更全面细致。
肿瘤情况评估:通过直肠指诊、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范围等。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考虑肿瘤与盆腔脏器的关系等;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肠道手术史,要了解手术对此次手术入路等的影响。
2.肠道准备
饮食调整:术前数天开始进食少渣饮食,一般术前1-2天进流质饮食,以减少肠道内粪便残留。例如,术前1天可进食米汤、藕粉等。儿童患者肠道功能相对不完善,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避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肠道清洁:常用口服泻药或灌肠的方法进行肠道清洁。口服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大量饮水促进排便,清除肠道内粪便;灌肠可使用等渗盐水等。对于老年患者或肠道准备困难的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肠道清洁方式并密切观察效果。
二、手术方式选择
1.腹腔镜手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肿瘤较早期、无广泛粘连的直肠肿瘤患者。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年轻患者,腹腔镜手术因其美观及恢复快的特点可能更受青睐;但对于肿瘤晚期、粘连严重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操作过程:通过在腹部建立气腹,插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等操作。手术中需准确分离周围组织,确保肿瘤完整切除。
2.开腹手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肿瘤晚期、局部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难以完成操作的患者。对于一些复杂的直肠肿瘤情况,开腹手术能更直观地进行操作。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开腹手术可能更便于处理腹腔内复杂情况,但创伤相对较大。
操作过程:切开腹部皮肤及肌肉等组织,暴露直肠及肿瘤部位,进行肿瘤切除、肠吻合等操作。手术中要充分游离直肠,保证切缘阴性。
三、手术步骤(以腹腔镜手术为例简单说明)
1.体位与消毒
患者取截石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范围包括腹部、会阴部等。儿童患者要注意消毒范围的适度,避免过度消毒造成皮肤损伤。
2.建立气腹与穿刺
经脐部或其他合适部位插入气腹针,建立气腹,压力一般维持在12-15mmHg。然后插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穿刺套管,根据手术需要放置多个穿刺套管。
3.探查与分离
通过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明确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分离直肠周围组织,包括系膜等,要注意保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子宫、附件等结构;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盆腔有炎症粘连史,分离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
4.肿瘤切除与吻合
根据肿瘤情况进行直肠肿瘤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两端一定长度的肠管。然后进行肠管吻合,可采用手工吻合或吻合器吻合等方式。吻合时要保证吻合口血运良好、无张力。
四、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儿童患者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更频繁监测;老年患者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监测。
2.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要加强切口护理。
3.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恢复。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在床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肠道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等辅助治疗。儿童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适当活动促进恢复;老年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活动要循序渐进。
4.后续治疗
根据肿瘤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放疗等。对于恶性直肠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非常重要。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对后续治疗的耐受性不同,需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儿童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要谨慎选择化疗方案及评估其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差,要考虑其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放射性肠炎等,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