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概述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及不同人群特点,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和抗感染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加强锻炼、注意个人卫生和合理用药。
一、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寒冷季节易流行。诺如病毒可引起散发或集体爆发性发病,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均可传播。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例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进食后易引发感染性急性胃肠炎。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相对较少见,多因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导致感染。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等,均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胃肠炎。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引起急性胃肠炎。
其他因素:腹部受凉、过度劳累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胃肠功能失调,诱发急性胃肠炎;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腹泻是主要症状之一,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部位不固定,多在脐周。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可导致休克。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婴幼儿: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除了上述消化道和全身症状外,更容易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脱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即使是轻度的急性胃肠炎也可能较快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失衡,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性胃肠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
儿童:儿童急性胃肠炎与饮食关系密切,若为感染性因素,可能在集体机构中传播,需要注意隔离和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近期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程度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可发现腹部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但若为感染较重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同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病因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
病原学检查: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等;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脱水程度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对症治疗
止吐:若呕吐严重,可使用适当的止吐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止泻: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应避免儿童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影响毒素排出。
止痛:腹痛明显时,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材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
食物要充分清洗、煮熟,尤其是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因腹部受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4.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要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要需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5.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