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有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咽痛、咽部疱疹或溃疡)和其他伴随症状(流涕、咳嗽、头痛、乏力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隔离、饮食调整)、对症治疗(退热、缓解咽痛)、抗病毒治疗(常用干扰素α雾化吸入)及并发症治疗(高热惊厥时保持气道通畅等、合并细菌感染用合适抗生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婴儿和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并积极治疗。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1.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这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体温骤升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相对更易发生,因为其大脑对体温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弱。
咽痛:患儿会诉说咽喉疼痛,尤其是在吞咽时疼痛加剧,这是由于咽喉部疱疹及溃疡刺激神经末梢所致。年龄稍大能够表达的儿童会明确表示吞咽困难,而婴幼儿可能会表现出烦躁、拒食等情况,因为吞咽疼痛影响了进食。
咽部疱疹或溃疡:在口腔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2-3日后疱疹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2.其他伴随症状
流涕、咳嗽: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流涕、咳嗽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累及上呼吸道黏膜,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呼吸道相对狭窄,咳嗽症状可能会相对明显,若咳嗽剧烈可能会加重咽喉部的不适。
头痛、乏力: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这些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隔离:患儿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同时,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需要隔离,一般隔离时间为1-2周,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儿童。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果汁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咽喉疼痛。对于因咽痛拒食的患儿,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防止脱水,可适当增加口服补液盐的饮用。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若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使用合适的剂量,避免超量使用,并且要注意不同退热药物的使用间隔时间。
缓解咽痛: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轻咽喉部炎症反应。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也可含服西瓜霜含片等缓解咽痛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儿童误吞含片导致窒息,对于婴幼儿不建议使用含片。
3.抗病毒治疗
常用药物: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α等。干扰素α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通过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阻止病毒复制,从而发挥抗病毒效应。一般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对于儿童来说,雾化吸入相对更易于接受,且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在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风险时才考虑使用,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4.并发症的治疗
若出现高热惊厥:要立即将患儿侧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并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给予止惊、吸氧等治疗措施。
若合并细菌感染:当患儿出现咽部脓苔、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婴儿不会表达咽痛,主要通过哭闹、拒食等表现,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以及进食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拒食、呼吸急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婴儿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
学龄儿童:要注意隔离,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同学,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在饮食上要督促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成人,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