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症状最主要是什么
脑瘫患儿存在多种障碍及伴随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异常姿势反射、特定异常姿势)、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还常伴有癫痫发作和生长发育迟缓,这些障碍与脑部损伤导致的神经调控、运动功能、语言中枢、感知觉及神经内分泌等异常有关。
一、运动功能障碍
(一)肌张力异常
脑瘫患儿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如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内旋等;肌张力减低则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婴儿仰卧位时四肢呈蛙腿样姿势。研究显示,约70%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异常,这与脑部运动中枢损伤导致的神经调控异常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张力异常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凸显。
(二)运动发育落后
在大运动发育方面,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6个月左右会坐,8个月左右会爬,1岁左右会走,但脑瘫患儿往往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比如,脑瘫婴儿可能4-5个月还不能很好抬头,8-10个月仍不能自主独坐等。运动发育落后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进程,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脑瘫患儿多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且伴有异常姿势,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在运动协调性方面存在更明显问题。
二、姿势异常
(一)异常姿势反射
脑瘫患儿存在异常的姿势反射,如紧张性颈反射异常。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头转向一侧,同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而脑瘫患儿这种反射异常,可能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上下肢均出现伸直或屈曲异常的姿势。另外,阳性支持反射也是常见的异常姿势反射之一,正常婴儿站立时足底接触桌面会出现下肢屈曲,而脑瘫患儿站立时下肢伸直、足尖着地,呈现异常的支持姿势。
(二)特定异常姿势
常见的有剪刀步态,表现为患儿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如剪刀,这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尤其是内收肌肌张力增高所致;还有尖足姿势,患儿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前足着地,跟腱挛缩是导致尖足姿势的常见原因,这种姿势会影响患儿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尖足姿势的严重程度不同,年龄越小,可能越容易通过康复训练等手段进行干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加重。
三、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一)智力障碍
约25%-50%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智力障碍的发生与脑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如果脑部损伤累及了与智力相关的区域,就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落后。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表现不同,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对声音、色彩等刺激的关注度低;学龄期则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二)语言障碍
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例如,可能2-3岁还不能清晰说出简单的词语,或者说话时语句不连贯。语言障碍的原因主要是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以及口腔、咽喉等部位肌肉的协调运动,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因构音肌肌张力异常导致发音不清,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因肌肉不自主运动影响语言的流畅性。
(三)感知觉障碍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异常。有的患儿可能存在视力减退,对物体的距离、形状等感知不准确;有的患儿听觉阈值改变,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还有的患儿触觉敏感或迟钝,对不同的触觉刺激反应异常。感知觉障碍会影响患儿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学习,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康复和发展,年龄较小的患儿感知觉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但早期发现并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很重要。
四、其他伴随症状
(一)癫痫发作
约30%-50%的脑瘫患儿会合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发作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是引发癫痫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癫痫发作的表现不同,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突然的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学龄期患儿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且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二)生长发育迟缓
脑瘫患儿往往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在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可能低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与脑部损伤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等因素有关。例如,由于运动功能障碍,患儿活动量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可能导致体重增长缓慢;同时,脑部损伤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和调节,进而影响身高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