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半结肠癌手术后感染怎么办
术后感染需从评估与监测、抗菌治疗、手术切口感染处理、全身支持治疗及预防复发与再次感染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临床表现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切口及腹部症状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等明确炎症及病原菌;经验性和目标性选择抗菌药物;轻度和重度切口感染有不同处理方式;全身支持治疗涵盖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还需加强术后护理和合理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复发与再次感染。
一、术后感染的评估与监测
1.临床表现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左半结肠癌手术后感染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高热或低热,心率增快,血压也可能有波动。同时观察手术切口情况,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表现,以及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腹部症状变化,因为感染可能波及腹腔内其他组织器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小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非典型表现,老年人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女性患者在术后感染时需注意与妇科相关感染的鉴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可能更难控制,需加强血糖监测与感染评估的关联性。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是重要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会明显升高。通过血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及针对性用药,尿培养、痰培养等也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不同,小儿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炎症指标的解读,需综合考虑。
二、感染的抗菌治疗
1.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结合患者情况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左半结肠癌手术属于胃肠道手术,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一般可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对于不同人群,小儿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且适合小儿使用的抗菌药物;老年人需考虑肝肾功能减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与血糖控制的相互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不恰当抗菌药物。
2.目标性抗菌药物调整:根据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等结果明确病原菌后,针对性调整抗菌药物。若为敏感菌感染,可选用针对该菌的窄谱高效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风险。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某些抗菌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同人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不同,需特别留意。
三、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
1.轻度切口感染处理:若手术切口为轻度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可加强切口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定期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无菌敷料。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小儿换药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愈合能力差,更要注意切口的清洁与保护。
2.重度切口感染处理:当切口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切口裂开等重度感染情况时,可能需要再次清创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清创后要加强切口的护理,根据感染情况延长换药间隔或增加换药频率,同时继续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在处理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良好的营养有助于切口愈合,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补充营养支持。
四、全身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均衡供应。对于能口服的患者,鼓励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对于不能口服或口服摄入不足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如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严重情况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小儿营养支持要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要注意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食物过多;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水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等。根据患者的尿量、血生化指标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如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更要精细调整补液方案;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差,需密切监测并缓慢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五、预防复发与再次感染措施
1.加强术后护理:指导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腹腔粘连等情况发生,降低感染复发风险。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小儿早期活动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老年人活动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女性患者在术后护理中要注意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2.合理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且易导致感染复发。定期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