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液体补充、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休息和饮食调整,急性期暂禁食后给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缓解期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液体补充分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盐和重度脱水静脉输液;药物治疗包括细菌感染用合适抗感染药、严重呕吐用止吐药、严重腹泻用止泻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精细饮食调整、严格遵儿科用药原则,老年人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兼顾营养与耐受、选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孕妇用药需谨慎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修复。不同年龄的儿童休息需求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需12-16小时左右。
2.饮食调整:
急性期:发病初期,患者胃肠道较为敏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适当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薄面汤等。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调整饮食量和种类,婴儿可能需要将牛奶稀释后少量多次喂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糯米制品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缓解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蒸蛋羹、山药粥等,然后再恢复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要兼顾血糖控制,选择合适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
二、液体补充
1.预防脱水:急性胃肠炎患者由于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至关重要。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溶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的配方是根据人体生理需求制定的,能够有效补充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儿童服用口服补液盐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的剂量进行,根据体重和脱水程度调整服用量。例如,对于轻度脱水的儿童,每公斤体重需补充50-100ml的口服补液盐溶液。
2.重度脱水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重度脱水症状,如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或无尿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静脉输液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等精确配置液体成分,以快速恢复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三、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需要注意,不应盲目使用抗生素,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可能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止吐药物:若患者呕吐症状严重,可使用止吐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止吐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对于成人可选用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但儿童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的止吐措施,如保持身体前倾防止误吸等。
3.止泻药物:对于腹泻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同样要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不建议低龄儿童自行使用强效止泻药物。例如,蒙脱石散是一种常用的止泻药物,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起到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但儿童服用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由于其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如呕吐、腹泻的次数和量、精神状态等。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和量。在药物使用上,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前面提到的喹诺酮类药物应避免用于儿童。
2.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胃肠炎时,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补液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和液体量,避免因输液过快过多而加重心脏负担。饮食调整要兼顾营养支持和胃肠道耐受,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但要保证易消化。在药物使用上,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患急性胃肠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感染的治疗,要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抗感染药物;对于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治疗,也要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