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由鼻黏膜长期炎症反应致组织水肿、增生形成肿物。其发病与炎症(慢性鼻窦炎、过敏反应)、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诊断可通过前鼻镜、鼻内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初发小息肉可试,控症状难除息肉)和手术(药物无效或息肉大时,鼻内镜下切除,不同年龄段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是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的肿物。它本质上是鼻黏膜长期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水肿、增生,逐渐突出形成息肉样的新生物。
二、鼻息肉的发病原因
1.炎症因素
慢性鼻窦炎是鼻息肉最主要的诱因。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刺激,使得鼻黏膜反复发生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例如,长期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引发的鼻窦炎症,持续的炎症因子刺激(如白细胞介素-5等炎症介质)会促使鼻黏膜上皮增生、间质水肿,进而导致鼻息肉形成。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慢性鼻窦炎发展为鼻息肉,儿童如果有反复的鼻窦炎病史,也存在患鼻息肉的可能;成年人中,长期吸烟、接触空气污染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鼻窦炎症,增加鼻息肉发病风险。
过敏反应也是重要因素。变应性鼻炎患者,由于过敏原刺激,鼻黏膜处于过敏状态,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过敏反应表现,长期的过敏反应会导致鼻黏膜水肿,逐渐形成鼻息肉。过敏体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没有绝对的差异,但过敏体质者无论是男是女都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降低鼻息肉发病风险。
2.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鼻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鼻息肉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鼻息肉的概率可能会高于普通人群。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的,往往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结合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鼻息肉的发生。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鼻塞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息肉体积逐渐增大,鼻塞会进行性加重。儿童患者如果鼻息肉导致鼻塞,可能会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情况,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成年人鼻塞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比如在工作、睡眠等过程中因鼻塞而感到不适。
2.流涕
患者可出现流涕症状,多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涕,如果合并感染则可为脓性鼻涕。不同年龄的患者流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为不会擤鼻涕而表现为鼻涕倒流至咽部,引起咳嗽等症状;成年人流涕可能会影响日常的鼻腔清洁和舒适感。
3.嗅觉减退
鼻息肉阻塞嗅区,会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嗅觉减退都会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儿童可能无法正常辨别食物的气味,影响食欲;成年人可能在工作中因嗅觉减退而难以察觉一些危险气味(如燃气泄漏等)。
4.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这与鼻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内分泌物引流不畅,引起鼻窦压力改变有关。不同年龄段患者头痛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痛的具体情况,更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成年人头痛可能较为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
四、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1.前鼻镜检查
医生通过前鼻镜可以观察到鼻腔内是否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检查时,儿童的鼻腔相对较窄,检查操作要更加轻柔;成年人则相对容易观察。
2.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包括中鼻道、嗅裂等部位的情况,能够发现较小的鼻息肉,还可以了解鼻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要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儿的不适。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明确鼻息肉的位置、大小以及鼻窦受累的情况。通过鼻窦CT可以看到鼻腔内息肉样病变以及鼻窦是否有炎症、积液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相对更应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五、鼻息肉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对于初发较小的鼻息肉,可尝试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通过局部用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但药物治疗一般仅能控制症状,难以完全消除息肉。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等差异,儿童使用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鼻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并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息肉较大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通过鼻内镜清晰的视野,完整切除鼻息肉,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鼻黏膜组织。手术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要特别注意鼻腔的护理和恢复,避免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成年人手术相对儿童来说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需要遵循术后护理的相关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