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分中央和分支阻塞,发病与血管、血液因素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通过眼底检查、OCT诊断,治疗针对不同类型和病情,控制基础疾病降低复发风险。
一、定义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由于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等类型。
二、发病机制
(一)血管因素
1.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损伤视网膜静脉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影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进而阻碍血液回流。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其视网膜静脉内皮细胞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容易发生损伤,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风险。
2.血管壁增厚:年龄增长可导致视网膜静脉管壁逐渐增厚,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在老年人群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与血管壁随年龄增厚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二)血液因素
1.血液黏稠度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黏稠度大幅上升,容易在视网膜静脉内形成血栓,引发视网膜静脉阻塞。此外,脱水状态下,血液浓缩,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发病几率。
2.凝血机制异常:某些疾病导致体内凝血因子异常增多或抗凝血因子减少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阻塞视网膜静脉。例如,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一些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视力下降:患者视力可突然明显下降,严重者可降至光感或无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视网膜血液供应障碍,大量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影响视功能。
2.眼底表现:眼底可见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广泛出血,呈火焰状或点状出血,可累及黄斑区,导致黄斑水肿,影响中心视力。
(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1.视力轻度下降:若阻塞部位在周边分支静脉,患者视力下降可能不明显;若阻塞部位靠近黄斑区的分支静脉,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视力下降。
2.眼底表现:相应分支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现出血、水肿,如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时,颞上象限视网膜可见出血和水肿。
四、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血管的弹性下降、管壁增厚等生理性变化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二)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在一些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情况上,男女可能存在差异,进而间接影响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导致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使视网膜组织缺氧,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几率明显升高。
2.酗酒:过度饮酒可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还可能损害肝脏功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概率。
(四)病史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动脉压力增高,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可损伤视网膜静脉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容易引发视网膜静脉阻塞。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比正常血压人群高2-3倍。
2.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使视网膜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静脉阻塞。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3.高血脂:高血脂可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视网膜血管壁上,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液回流,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风险。
五、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通过直接眼底镜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观察到视网膜静脉的形态、血液回流情况以及视网膜出血、水肿等病变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还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灌注情况,判断有无无灌注区等异常。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可以检测视网膜的厚度,尤其是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对于判断黄斑水肿的程度有重要价值。通过OCT图像可以清晰看到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水肿情况,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六、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不同类型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采用激光治疗来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黄斑水肿,可考虑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治疗方法,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以改善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视功能。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复发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