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手术怎么做
直肠癌手术有基本流程,术前要全面评估、进行肠道准备和心理疏导;手术方式分Dixon手术(距齿状线5cm以上适用,保留肛门功能)、Miles手术(距齿状线5cm以内适用,需造口)、局部切除术(早期瘤体小等适用);手术操作包括腹部操作、吻合、关腹;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等,防治吻合口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康复时要调整饮食、指导活动,需依患者具体情况选手术方式,术前术中和术后精心处理监测以提高成功率和预后。
全面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如直肠指诊、盆腔磁共振成像(MRI)、胸部X线或CT等),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要提前对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和优化;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对检查和手术的影响等。
肠道准备:一般会要求患者在术前3天开始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同时口服肠道清洁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来清洁肠道,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的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也便于手术操作。
其他准备:如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方式选择
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适用于肿瘤距齿状线5cm以上的患者,手术原则是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手术时切开腹部,游离直肠,在肿瘤远端足够距离处切断直肠,行乙状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该手术方式对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相对较小,能保留肛门排便功能,但需要严格掌握肿瘤的距离等适应证。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适用于肿瘤距齿状线5cm以内的患者,手术需切除乙状结肠下段、直肠、肛管、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组织、肛门周围皮肤、肛管及括约肌等,然后在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状结肠单腔造口(人工肛门)。这种手术方式根治效果较为彻底,但会改变患者的排便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较大。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分化程度较高的直肠癌患者,手术是局部切除肿瘤组织。但该手术方式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严格评估肿瘤的情况,如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等,确保局部切除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手术操作过程
腹部操作(以Dixon手术为例):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后,在下腹部做一个适当长度的切口进入腹腔。首先探查肿瘤的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结扎相应的血管,切断肠系膜下血管等,游离出足够长度的直肠以便进行吻合。
吻合操作:在确定肿瘤能够根治性切除后,用吻合器将乙状结肠与直肠进行端端吻合。吻合过程中要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吻合可靠,避免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关腹:吻合完成后,检查腹腔内有无出血、脏器损伤等情况,然后逐层关闭腹部切口。
术后恢复相关情况
术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会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
切口及引流管观察: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对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等,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发症防治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与吻合口血运、肠道准备情况、患者营养状况等有关。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痛、腹腔引流液浑浊等情况,一旦怀疑吻合口漏,需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抗感染等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出血:包括腹腔内出血和吻合口出血等。术后要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腹腔引流情况等,若出现腹腔内大量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要保持切口清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尿路感染等。
康复指导
饮食调整:术后早期一般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如肛门排气后)逐渐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注意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活动指导: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术后1-2天可坐起,术后3-5天可在床边站立、行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对于老年患者和身体虚弱的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活动量。
总之,直肠癌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且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进行精心的处理和监测,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