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腹水是怎么回事
肝癌腹水是肝癌患者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现象,发生机制与门静脉高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有关,临床表现有腹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抽液,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和对症治疗腹水,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肝癌腹水的定义
肝癌腹水是指肝癌患者出现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的现象。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原因导致液体生成过多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形成腹水。
二、肝癌腹水的发生机制
1.门静脉高压: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硬化,肝硬化会引起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压力升高后,使得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床静水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研究表明,约60%-80%的肝癌腹水与门静脉高压有关,门静脉压力超过2.94kPa(30cmHO)时,就容易导致腹水形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白蛋白水平降低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液体容易向腹腔内渗出。一般来说,当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就较易出现腹水。
3.淋巴回流受阻:肝癌组织增生可能压迫肝内淋巴管,或者癌栓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生成增多且回流不畅,也会促使腹水形成。
三、肝癌腹水的临床表现
1.腹部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膨隆,外观如蛙腹状。随着腹水增多,可能会有腹胀感,且腹胀感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呼吸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2.全身症状:由于腹水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如果腹水合并感染,还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
四、肝癌腹水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内有较多积液(一般腹腔积液量在1000ml以上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水的常用方法,可显示腹腔内游离液体的分布情况,还能协助判断腹水的性质,并且可以引导穿刺抽液。一般超声下可发现腹腔内有液性暗区。
CT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腹水的存在,还能帮助了解肝脏、腹腔内其他脏器的情况,对于发现肝癌病灶及判断有无转移等有重要价值。
3.腹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腹水进行化验,可明确腹水的性质。如漏出液一般外观清亮,比重低于1.018,蛋白含量低于25g/L;渗出液则外观多浑浊,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高于30g/L等。通过穿刺抽液还可查找癌细胞等,有助于明确腹水是否由肝癌引起。
五、肝癌腹水的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肝癌,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适合手术的肝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可能有助于减少腹水的产生。
2.对症治疗腹水
限制钠、水摄入: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2g,同时适当限制水分摄入,每日入量一般控制在1000ml左右,对于严重腹水患者可能需限制在500ml以内。
利尿治疗: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促进腹水排出,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等,但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情况,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
腹腔穿刺放液: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液,但一次放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000-6000ml,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输注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可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减少腹水的形成。一般当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可考虑输注白蛋白。
六、不同人群肝癌腹水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对腹水相关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低。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利尿剂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电解质变化等情况。
2.儿童患者:儿童肝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肝癌腹水,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治疗上需格外谨慎。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在限制钠水摄入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精确计算摄入量。并且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成人不同,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肝癌腹水的治疗中,需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腹腔穿刺放液等操作时,要避开月经期,防止增加感染等风险。同时,在心理护理方面,女性患者可能因疾病和腹水等问题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心脏病、肾脏病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肝癌腹水时需综合考虑。例如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合并肾脏病的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