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肺炎
小孩儿肺炎是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类型,有呼吸系统和全身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抗感染等原则,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感染等预防,小婴儿、有基础疾病、过敏体质的小孩儿患肺炎有不同温馨提示。
一、小孩儿肺炎的定义与分类
小孩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吸入异物以及过敏反应等引起。根据病因不同主要分为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又可细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
二、小孩儿肺炎的常见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有痰咳嗽,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口吐白沫。例如病毒性肺炎早期常以咳嗽为首发症状,且咳嗽较为频繁。
气促:呼吸频率加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50次/分钟,1-5岁幼儿≥40次/分钟,可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2.全身症状
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发热特点有所不同,如细菌性肺炎多为持续高热,病毒性肺炎发热程度不一。
精神萎靡:小孩儿可出现烦躁、哭闹不安或精神不振、嗜睡等情况,小婴儿可能拒食。
三、小孩儿肺炎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听诊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这是肺炎较典型的体征,如支气管肺炎听诊时可在肺部听到固定的细湿啰音。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诊断肺炎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片状、斑片状阴影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明确肺炎的部位和范围。例如支气管肺炎在胸部X线上多表现为双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
胸部CT:对于一些重症肺炎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肺部病变细节的患儿可进行胸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病毒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采集痰液、咽拭子、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通过支原体抗体检测可诊断支原体肺炎。
四、小孩儿肺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和吸痰,经常变换体位,以利于痰液排出。例如每2-3小时翻身一次,可促进痰液引流。
氧疗:对于有缺氧表现(如口周发绀、呼吸急促)的患儿,给予吸氧,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L/min,吸氧浓度不超过40%;严重缺氧者可采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吸氧浓度50-60%。
2.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病毒性肺炎:目前对于病毒性肺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支原体肺炎: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五、小孩儿肺炎的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孩儿获得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6个月-2岁的小孩儿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乳制品、蛋类、肉类、蔬菜和水果等。
适量运动:根据小孩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如婴儿可进行被动操,幼儿可进行散步、跑步等运动,增强体质。
2.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孩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电影院等;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密切接触。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孩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用手触摸口鼻等,减少病原体的侵入机会。
室内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
六、特殊人群(小孩儿)肺炎的温馨提示
1.小婴儿肺炎:小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孩儿的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小孩儿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拒食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小婴儿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孩儿发生肺炎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在肺炎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小孩儿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治疗,加强对小孩儿的病情监测。
3.过敏体质的小孩儿:若小孩儿是过敏体质,在治疗肺炎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果使用了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治疗措施,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小孩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