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有什么区别
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肥大在解剖位置、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解剖位置不同决定症状及疾病影响范围有别,病因分别与反复鼻咽炎发作、过敏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有关,症状表现各有差异,诊断方法不同,治疗原则各异,儿童和成人情况也有不同,临床需准确鉴别诊断与合理治疗。
一、解剖位置差异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等,其中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左右各一,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不同的解剖位置决定了它们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及相关疾病影响范围。例如,腺样体肥大可能更多影响鼻腔通气及耳部等鼻咽相关区域;而扁桃体肥大主要影响口咽部位的呼吸、吞咽等功能。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腺样体肥大:多与反复的鼻咽炎发作有关,儿童时期鼻咽部感染性疾病如反复的感冒、鼻窦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腺样体病理性增生肥大;另外,过敏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过敏导致鼻咽部黏膜水肿等也可能促使腺样体肥大。
扁桃体肥大:主要病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另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儿童期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出现扁桃体反复炎症,进而导致扁桃体肥大;还有一些是生理性肥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萎缩。
三、症状表现的不同
腺样体肥大:常见症状有鼻塞,多为持续性鼻塞,是由于腺样体堵塞后鼻孔所致;还可出现流涕,因鼻塞导致鼻涕倒流等;耳部症状较为常见,如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等,这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长期腺样体肥大还可能导致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等,多见于儿童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部发育;另外,还可能出现睡眠打鼾、睡眠不安等睡眠呼吸紊乱相关表现。
扁桃体肥大:主要症状是咽部异物感,尤其是在进食时可能更明显;吞咽困难,当扁桃体过度肥大时可能阻碍吞咽动作;呼吸道症状,如呼吸不畅、睡眠打鼾等,儿童扁桃体肥大引起的睡眠打鼾可能比腺样体肥大导致的打鼾声音更为响亮,因为扁桃体位于口咽部,肥大时对气道的阻塞更直接;还可能出现反复发热,尤其是在扁桃体炎症急性发作时,体温可升高至38℃-40℃甚至更高,同时可伴有咽痛,吞咽时咽痛加重。
四、诊断方法的差异
腺样体肥大:首先通过鼻咽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腺样体的大小、形态及堵塞后鼻孔的程度;鼻咽部X线侧位片或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的具体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检查对于评估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及是否伴有周围组织病变等更有优势,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扁桃体肥大: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医生直接观察口咽部扁桃体的大小,一般采用扁桃体肥大分度法,如Ⅰ度肥大:扁桃体不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Ⅱ度肥大:扁桃体超过腭咽弓,但未达到中线;Ⅲ度肥大:扁桃体达到或超过中线;另外,还可结合病史、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在扁桃体急性炎症发作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程度。
五、治疗原则的不同
腺样体肥大: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时,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如果腺样体肥大引起明显的鼻塞、耳部症状、睡眠呼吸暂停等,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腺样体切除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创伤相对较小。
扁桃体肥大:对于生理性扁桃体肥大,无明显症状者通常不需要治疗,注意观察即可;如果是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每年发作次数在7-8次及以上,或者已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全身并发症时,一般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扁桃体切除术,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扁桃体炎症静止期进行,如急性炎症消退后2-3周。
六、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儿童人群:儿童是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的高发人群。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由于其面部发育尚未成熟,长期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张口呼吸等情况对面部发育影响较大,所以更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应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干预。对于儿童扁桃体肥大,生理性肥大较为常见,但如果是病理性肥大导致反复炎症等情况,要根据具体病情及时处理,同时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休息,因为儿童的机体恢复能力与营养和休息状况密切相关。
成人人群:成人腺样体一般已经萎缩,所以成人主要以扁桃体肥大相关疾病为主。成人扁桃体肥大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考虑手术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比如术后可能出现的咽部干燥等不适,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为成人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恢复等。
总之,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在解剖位置、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