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与检查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要详细询问病史,观察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异常等典型及非典型症状,进行妇科检查,开展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CRP及ESR等实验室检查,做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各年龄段患者诊断时需结合自身特点调整检查重点,综合判断明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等。例如,近期是否有过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是否存在月经紊乱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年轻女性若有性生活且出现相关症状,需考虑性传播感染相关因素;生育年龄女性要关注分娩后及产后恢复情况;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则需排查是否有子宫内膜病变等情况。
二、症状观察
(一)典型症状
1.下腹痛:多为持续性下腹部坠胀、疼痛,可伴有腰骶部酸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可能相似,但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2.异常阴道分泌物:白带增多,可为脓性、血性或伴有异味。青春期女性若发生子宫内膜炎,可能因生殖系统发育特点,分泌物异常表现可能相对隐蔽;育龄期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分泌物变化更易被察觉;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局部抵抗力降低,感染后分泌物异常可能更明显。
3.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月经异常可能影响受孕;而对于接近绝经的女性,月经异常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与子宫内膜炎的鉴别。
(二)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容易被忽视。尤其在老年女性中,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局部症状为主,需仔细鉴别。
三、体格检查
(一)妇科检查
1.外阴:观察外阴有无红肿、赘生物等,了解有无继发感染情况。不同年龄女性外阴发育及解剖特点不同,检查时需注意手法轻柔。
2.阴道:查看阴道黏膜情况,有无充血、溃疡等,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青春期女性阴道黏膜较薄,检查时要避免损伤;绝经后女性阴道黏膜萎缩,更需注意操作轻柔。
3.宫颈:检查宫颈有无举痛、摆痛,宫颈口有无脓性分泌物排出等。育龄期女性宫颈是感染易累及部位,检查时要准确判断宫颈状态。
4.子宫及附件: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增厚、压痛及包块等。不同年龄女性子宫及附件的正常解剖位置及大小有差异,检查时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但需注意,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可能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不能仅依靠血常规结果诊断,但可作为感染的辅助判断指标。
(二)阴道分泌物检查
1.涂片镜检:可发现大量白细胞、细菌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类型。通过革兰染色等方法可观察病原菌形态,为后续进一步检查提供方向。
2.病原体检测: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对于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等,需进行专门检测。
(三)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
CRP升高及ESR增快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子宫内膜炎的炎症活动程度。但需注意,一些非感染性因素也可能导致CRP和ESR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影像学检查
(一)B超检查
1.经阴道B超:可清晰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如有无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宫腔积液等。对于育龄期女性,经阴道B超检查更清晰准确;绝经后女性由于子宫萎缩,经腹部B超可能也能较好显示,但经阴道B超仍有优势。通过B超检查可初步判断子宫内膜炎的大致情况,如是否存在宫腔内病变等,但不能仅凭B超确诊子宫内膜炎,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经腹部B超:适用于肥胖、处女膜闭锁等不适宜经阴道B超检查的患者。其图像清晰度相对经阴道B超稍差,但可观察子宫及附件的大致形态。
(二)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如怀疑有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粘连、肌层浸润等情况时,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内膜等结构的病变情况,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
六、诊断性刮宫
(一)适应证
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怀疑有子宫内膜病变合并子宫内膜炎的患者,可考虑诊断性刮宫。通过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既能明确有无子宫内膜病变,又能了解炎症情况。但刮宫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如是否存在炎症细胞浸润、腺体及间质的变化等,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之一。同时,病理检查还可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其他病变。
总之,子宫内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诊断性刮宫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各年龄段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检查方法及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