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特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且无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证据。临床表现有腹痛(部位不定,多下腹和左下腹,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排便习惯改变(分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大便性状改变;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诊断依据罗马Ⅳ标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与管理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施治
一、临床表现方面
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部分患者腹痛程度与排便相关,疼痛性质多样,如胀痛、刺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相对更难准确描述,但也会有腹部不适影响日常活动的情况;成年患者腹痛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和描述。
排便习惯改变: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呈稀糊状;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混合型则是在病程中有时表现为腹泻,有时表现为便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特征性排便习惯改变,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出现排便习惯紊乱。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排便习惯改变。
大便性状改变:腹泻型患者大便可为稀水样,便秘型患者大便干结如羊粪状,混合型则大便性状在不同阶段有上述不同表现。
二、发病机制方面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出现紊乱。例如,腹泻型患者肠道传输速度加快,导致粪便很快通过肠道,水分吸收不充分,引起腹泻;便秘型患者肠道传输速度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动力特点不同,儿童肠道动力系统尚在发育中,成年后相对稳定,但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可影响肠道动力,有肠道病史的人群肠道动力基础可能已受影响,更易出现动力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即对正常强度的肠道刺激感觉过于敏感,从而出现腹痛等症状。这种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相关。性别因素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影响内脏敏感性,有心理病史的人群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更突出。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发生变化。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数量相对增多,进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免疫等功能,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不同年龄阶段肠道菌群有差异,婴幼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成年后相对稳定,老年人群肠道菌群会出现老化等改变。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菌群易失调,从而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精神心理因素:约有一半以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发生和加重。不同性别在面对精神压力时的心理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伴发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面
罗马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具备以下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同时需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注意儿童患者的症状描述可能不够精准,要结合家长的观察等多方面信息;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需仔细鉴别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四、治疗与管理方面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至关重要。饮食上,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规律,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老年患者则需考虑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心理调节也很重要,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等。不同性别在心理调节方式的接受程度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可通过合适的方式来改善精神状态,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需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调节。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且要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
总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在诊断和治疗上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