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手术怎么做
结肠癌手术包括术前准备(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进行肠道准备)、手术方式选择(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手术操作过程(腹部切口、探查腹腔、游离肠道、切除肠管、吻合肠管、关闭腹腔),不同人群结肠癌手术有特殊考虑,老年患者需更细致术前评估和关注术后恢复,女性患者要注意盆腔解剖差异和术后心理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需相应特殊处理,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良好预后。
1.术前准备
全面评估:需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CT等多项检查来明确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评估,如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功能;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要评估肺部情况,必要时进行肺功能锻炼。
肠道准备:通常会要求患者术前进食流质饮食,并口服肠道清洁剂,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减少手术中污染的风险。一般会在术前1-2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通过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药物来实现肠道清洁,对于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灌肠等辅助措施。
2.手术方式选择
根治性手术:根据结肠癌的部位不同,手术方式有所差异。右半结肠癌通常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及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同时清扫相关区域的淋巴结;左半结肠癌多采用左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降结肠、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等;对于乙状结肠癌,常采用乙状结肠切除术,根据乙状结肠的长短和癌肿的位置,切除相应范围的肠管及淋巴结。
姑息性手术:如果患者出现肠梗阻等情况,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时,会考虑姑息性手术,如结肠造口术,通过造口来解除梗阻,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但这种手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后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3.手术操作过程
腹部切口: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腹部切口,一般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或正中切口等。
探查腹腔:进入腹腔后,首先要探查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有转移的患者,要评估转移灶能否同时切除。
游离肠道:按照预定的切除范围,游离相应的结肠肠管,包括切断系膜血管,将供应肿瘤所在肠管的血管结扎、切断,以保证切除范围的血供良好且无肿瘤残留风险。
切除肠管:在预定的切缘外切断肠管,将包含肿瘤的肠管及其系膜一并切除。
吻合肠管:如果肠道的连续性可以恢复,会进行肠管的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等操作,恢复肠道的通畅性。在吻合过程中要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避免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关闭腹腔:吻合完成后,仔细检查腹腔内有无出血、吻合口情况等,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闭腹腔。
不同人群结肠癌手术的特殊考虑
1.老年患者
术前评估更细致: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在术前除了常规的心肺肝肾功能评估外,还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会影响术后恢复。可以通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等工具来评估营养状况,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如补充蛋白质、热量等,待营养状况改善后再考虑手术。
术后恢复更需关注: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切口愈合情况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女性患者
盆腔解剖差异:女性患者盆腔解剖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在手术游离肠道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子宫、卵巢等器官。特别是对于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在操作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防止对女性生殖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术后心理影响: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手术对身体外观和生育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术后要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例如,对于年轻女性患者,在进行直肠癌手术时,如果可能的话,会考虑采取保留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手术方式,但这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来综合判断。
3.有基础病史患者
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尽量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使用。
合并心脏病患者:对于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患者,术前要进行心血管方面的评估,如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情况,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射血分数等。术中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必要时可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协助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心脏相关问题。
结肠癌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处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患者的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