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耳鸣如何治疗
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主观感觉性耳鸣,常见原因有噪声暴露、耳部疾病等。非药物治疗有噪声掩蔽疗法(利用外界声音掩蔽耳鸣声,各年龄段耳鸣患者可试,精神心理因素主导且严重者需结合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对耳鸣认知和应对行为,适用于有精神心理因素参与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作息规律、避免噪声接触、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耳鸣治疗各有注意事项,治疗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非药物治疗是基础,药物治疗遵医嘱,特殊人群针对性处理。
一、耳鸣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所产生的主观感觉性耳鸣。其常见原因包括: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会损伤听觉系统导致耳鸣;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等;心血管疾病,像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引发耳鸣;药物因素,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使用后可能导致耳鸣;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听觉系统衰退,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耳鸣;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鸣。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1.噪声掩蔽疗法
原理:利用外界的声音来掩蔽耳鸣声,常见的是使用专门的耳鸣掩蔽器,它能产生与耳鸣频率相近的窄带噪声或白噪声等。例如,对于高频耳鸣的患者,可以使用频率在2-10kHz的窄带噪声进行掩蔽。研究表明,一定强度和频率的掩蔽声能够干扰大脑对耳鸣信号的感知,从而减轻耳鸣症状。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耳鸣患者均可尝试,尤其适用于因噪声暴露、耳部疾病等引起的耳鸣患者,但对于精神心理因素主导且伴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需结合心理治疗综合应用。
2.认知行为疗法
原理:通过改变患者对耳鸣的认知和应对行为来缓解症状。让患者认识到耳鸣虽然困扰,但并非严重疾病,帮助其调整对耳鸣的注意力和情绪反应。例如,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耳鸣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如听音乐、参与社交活动等。多项研究显示,经过系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所改善,耳鸣带来的困扰感降低。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参与的耳鸣患者,如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人群,不同年龄段均可应用,但儿童患者需在家长配合下进行相关的认知引导。
3.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耳鸣症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修复,包括听觉系统的调整。
避免噪声接触:尽量减少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的时间,如必须接触,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进行防护。例如在工厂工作的人群,要严格按照防护要求使用耳部防护用品。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改善耳部血液循环,对耳鸣的缓解有帮助。
三、药物治疗相关情况
目前用于耳鸣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但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例如,对于因中耳炎等感染性耳部疾病引起的耳鸣,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于梅尼埃病导致的耳鸣,可能会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药物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且可能存在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只有在病情需要且经过严格评估后才谨慎选用合适药物。
四、特殊人群耳鸣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重视。首先要排查是否有耳部感染、先天性耳部畸形等情况。在治疗上,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如通过游戏等方式转移其对耳鸣的注意力,进行简单的噪声掩蔽干预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温和声音环境。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耳鸣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家长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
2.老年人
老年人耳鸣往往与年龄相关的听觉系统衰退以及基础疾病较多有关。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耳鸣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药物治疗中,噪声掩蔽疗法可根据老年人的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掩蔽声,但要注意音量不宜过大,避免对已衰退的听力造成进一步损伤;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保证老年人有良好的作息和适度的活动,控制基础疾病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利于耳鸣的缓解。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耳鸣需谨慎处理。首先要排查是否有特殊的妊娠相关因素导致耳鸣。在治疗上,非药物治疗为主,如通过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可能因妊娠带来的精神压力。药物使用需极其慎重,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才能考虑是否使用药物治疗耳鸣。
总之,经常耳鸣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具体病因和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往往是基础且重要的手段,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特殊人群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