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预防
维护肠道健康可从多方面着手。合理饮食方面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及均衡脂肪;适度运动需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筛查中45岁以上普通人群起始结肠镜检查,有高危因素可提前,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控制基础疾病时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炎症性肠病患者需积极治原发病并定期监测;还要戒烟限酒,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例如,每天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能够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蔬菜中如西兰花、胡萝卜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都是良好的膳食纤维来源。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会增加结肠癌风险。应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取量,每周红肉摄入量最好不超过500克,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肉类。因为红肉和加工肉类中可能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如杂环胺和亚硝酸盐等。
均衡摄入脂肪: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和部分加工食品中。而不饱和脂肪富含于橄榄油、鱼油等食物中。合理的脂肪摄入比例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例如每日脂肪摄入量中,饱和脂肪占比应低于10%,反式脂肪应尽量避免摄入。
2.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比缺乏运动的人低。例如,每天快走30分钟以上,坚持下来对肠道健康大有裨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可适当调整,年轻人可选择更具挑战性的运动,而老年人则适合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但都应保证一定的运动频率和时长。
二、定期筛查
1.年龄因素相关筛查:
45岁以上普通人群:45岁是结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一般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可每隔5-10年再进行一次。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年龄可能需要提前。例如,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结肠癌的人,建议从40岁开始或者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小10岁开始进行筛查。
不同年龄段筛查方式选择需考虑个体情况:年轻人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有高危因素,也应尽早开始相关筛查评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筛查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且能有效检测的筛查方式。
2.筛查方法: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初筛方法。但该试验可能会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例如,食用大量肉类、绿色蔬菜等可能导致假阳性,而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假阴性。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能够观察肠道内部情况,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它可以发现肠道内的息肉、早期癌等病变,并且如果发现息肉可以同时进行切除等治疗操作。不过,结肠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适,如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等。
影像学检查:如CT结肠成像(CTcolonography)等,对于发现肠道病变也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准确,一般作为辅助筛查手段。
三、控制基础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通过饮食中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目标范围。
2.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肠道监测。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并且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的异常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性别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监测中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药物使用可能对月经等产生影响时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四、避免不良习惯
1.戒烟限酒:
吸烟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增加肠道癌变的可能性。应尽量戒烟,避免二手烟的危害。过量饮酒也会对肠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结肠癌风险,男性每日饮酒量应不超过2杯(1杯约14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杯。对于有吸烟和饮酒习惯的人群,需要逐步戒除或减少相关行为,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戒烟限酒的难度和方法有所差异,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戒烟帮助,如戒烟门诊等,而饮酒习惯的改变需要从控制每次饮酒量和频率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