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的症状有哪些
卵巢囊肿有多种症状表现。在腹部不适方面,有可察觉的大小不一的腹部肿块,且功能性囊肿肿块时有时无,还有腹胀感,程度各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疼痛方面,有常见的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程度和感受因年龄等而异,还有扭转或破裂时的剧烈腹痛,妊娠期等特定人群风险较高;月经方面,有月经周期改变,如提前、推迟等,不同年龄原因不同,还有月经量变化,受多种疾病和药物等影响;其他系统方面,有较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直肠等,还有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囊肿导致的激素相关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别。
一、腹部不适相关症状
1.腹部肿块
患者自己可察觉到腹部有肿块存在,尤其是在晨起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如花生米,大的可占据整个腹腔。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若患有卵巢囊肿,可能因囊肿增长较快而较早发现腹部肿块;而中老年女性可能因身体机能变化,对肿块的感知相对较晚。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因身体代谢等因素影响,卵巢囊肿相关症状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有卵巢囊肿家族病史的人群,自身患卵巢囊肿的风险增加,腹部肿块等症状出现的可能性也会相应提高。
有些囊肿是功能性的,如黄体囊肿等,可能会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然后自行消退,此时腹部肿块可能时有时无。
2.腹胀
患者会感觉腹部胀满,可能伴有饱腹感,影响进食。腹胀的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只是轻微腹胀,不影响日常生活;而严重的腹胀可能会导致患者行动不便,甚至影响呼吸。对于女性来说,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腹胀症状产生影响,如月经前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时,腹胀可能会加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可能会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重腹胀症状。有慢性盆腔炎等病史的患者,卵巢囊肿合并炎症时,腹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疼痛相关症状
1.下腹部隐痛或胀痛
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较轻,可能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不同年龄的女性感受有所差异,年轻女性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好,而中老年女性可能对同样程度的疼痛感觉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站立、过度劳累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下腹部的隐痛或胀痛。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卵巢囊肿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下腹部疼痛可能会更剧烈,且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常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
2.扭转或破裂时的剧烈腹痛
当卵巢囊肿发生蒂扭转时,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体位突然改变时更容易发生,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立位,或剧烈运动后。卵巢囊肿破裂时,患者也会出现突然的剧烈腹痛,随后可能伴有腹腔内出血的表现,如头晕、乏力等。对于妊娠期女性,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妊娠时子宫增大,会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增加囊肿扭转的可能性。有过卵巢囊肿病史且再次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发生扭转或破裂的风险也会增加,需要高度警惕。
三、月经相关症状
1.月经周期改变
表现为月经提前或推迟,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例如,原本月经周期为28-30天的女性,可能变为25天或35天左右。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的原因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围绝经期女性则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常出现月经周期改变。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月经周期改变。有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周期异常。
2.月经量变化
月经量可能增多或减少。月经量增多表现为经期使用的卫生巾数量明显多于以往,月经量减少则表现为经期经血量很少。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囊肿的患者,月经量增多的情况较为常见,同时可能伴有痛经加重等症状。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也可能会影响月经量,需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的影响。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能会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月经量增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判断月经量变化的原因。
四、其他系统相关症状
1.压迫症状
如果卵巢囊肿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压迫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时,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对于孕妇来说,卵巢囊肿较大压迫肠道时,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营养吸收,进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老年女性由于盆腔组织相对松弛,卵巢囊肿压迫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盆腔组织粘连可能会增加卵巢囊肿压迫症状出现的复杂性,需要更仔细地评估病情。
2.激素相关症状
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囊肿,如卵巢甲状腺肿等,可能会分泌雌激素或雄激素等,导致患者出现相应激素相关症状。分泌过多雌激素可能会引起乳腺增生、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分泌过多雄激素可能会导致多毛、痤疮等男性化表现。对于儿童期女性出现卵巢囊肿,由于其内分泌系统尚未成熟,激素相关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及时就医评估。有内分泌紊乱家族史的患者,出现激素相关卵巢囊肿症状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定期进行内分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