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如何治疗方法
卵巢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随访监测。手术针对良恶性肿瘤有不同术式,化疗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化疗,个体化调整,辅助手术;放疗用于局部复发姑息或特殊术前;靶向治疗有抗血管生成及PARP抑制剂等;随访分短期长期,监测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
一、手术治疗
1.良性卵巢肿瘤:
全面分期手术:适用于年龄≥15岁的单侧良性肿瘤患者,通过切除患侧附件、保留对侧卵巢和子宫,以明确肿瘤分期并避免恶性可能,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单侧良性肿瘤患者,可行患侧卵巢肿瘤剔除术,保留部分卵巢组织,术后需密切随访观察肿瘤复发情况。
囊肿剥除术:对于年轻、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特别是单侧较小的良性肿瘤,可采用囊肿剥除术,尽可能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减少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在手术操作上需根据卵巢功能状态调整精细度,年轻患者更需注重保留卵巢血供和组织。
2.恶性卵巢肿瘤:
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手段,尽可能切除所有原发灶及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直径≤1cm,对于不同期别和病理类型的恶性卵巢肿瘤,手术范围有所差异,早期恶性卵巢肿瘤可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腹腔冲洗液或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等,而晚期患者则需最大限度减瘤。
中间性手术:对于部分晚期卵巢癌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适用于肿瘤负荷较大、手术难以一次切净的患者,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初次巨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可考虑先新辅助化疗再手术。
二、化疗
1.常用化疗方案:
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卵巢癌化疗的基石,如TC方案(紫杉醇+卡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等,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化疗方案选择有所不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常用铂类联合紫杉醇方案,而生殖细胞肿瘤可能采用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化疗周期和疗程数根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耐受情况而定,早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一般为3-6个周期,晚期患者诱导化疗可能需要更多周期。
个体化化疗:会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对于老年患者,需适当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更为温和的化疗方案,减少药物毒性反应。
2.化疗的作用:
辅助手术治疗: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对于部分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化疗后使肿瘤降期从而获得手术机会;术后化疗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不同分期的卵巢肿瘤术后化疗的必要性和方案强度不同,早期低危患者可能术后观察,而早期高危及晚期患者均需辅助化疗。
三、放疗
1.适用情况:
局部复发肿瘤的姑息治疗:对于卵巢癌局部复发灶,可采用放疗缓解症状,如疼痛、出血等,但放疗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需权衡利弊,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其他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放疗可作为一种姑息手段。
术前放疗:较少用于卵巢肿瘤,仅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预计手术难以切净时,可考虑术前短疗程放疗,以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操作,但术前放疗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需谨慎评估。
四、靶向治疗
1.靶向药物种类及作用: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和转移,与化疗联合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尤其对于铂敏感复发的卵巢癌患者,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贝伐珠单抗的使用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有出血倾向或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需慎用。
PARP抑制剂: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等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于维持治疗,降低复发风险,在使用PARP抑制剂前需进行BRCA基因检测,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该治疗,同时要关注药物的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
五、随访与监测
1.随访频率:
治疗后短期随访:术后1-2年内,每3-4个月随访一次,包括妇科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等)检测、盆腔超声或CT/MRI检查等,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有无复发迹象,不同年龄患者在随访时的检查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年轻患者更关注生育功能恢复及卵巢功能情况。
长期随访:2年以上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5年后可每年随访一次,持续终身,通过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复发肿瘤,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时间。
2.监测内容:
肿瘤标志物监测:CA125是卵巢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在治疗后需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若CA125水平持续升高,需警惕肿瘤复发,HE4等其他肿瘤标志物也可作为辅助监测指标,不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基线水平不同,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影像学监测:盆腔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观察盆腔肿物情况,CT/MRI对于发现转移病灶更敏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年龄较大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