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耳鸣的原因及治疗
耳鸣由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全身性疾病(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噪声暴露、药物、精神心理因素引起,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针对耳部和全身性疾病)、药物治疗(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掩蔽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引起耳鸣的原因
1.耳部疾病:
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就可能干扰声音传导,导致耳鸣产生,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外耳道堵塞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
中耳病变: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中耳疾病也会引发耳鸣。中耳炎时,中耳腔的炎症反应可能影响声音的正常传导,进而导致耳鸣发生,临床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耳炎患者伴有耳鸣表现。
内耳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内耳疾病是引起耳鸣的常见原因。梅尼埃病主要是由于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突发性聋患者在听力突然下降的同时,常常伴随耳鸣症状,相关研究显示部分突发性聋患者耳鸣发生率较高。
2.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引起耳鸣。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变化,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耳鸣,有研究发现一定比例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耳鸣问题。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与耳鸣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影响内耳的营养供应等,从而引发耳鸣;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损伤内耳神经等结构,导致耳鸣发生。
其他全身性疾病: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耳鸣。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可能出现耳鸣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内耳时,也会导致耳鸣的产生。
3.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场所的工业噪声、娱乐场所的高分贝音乐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从而引起耳鸣。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耳鸣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耳鸣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物、利尿剂等。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毒性,使用后可能损害内耳听觉感受器,引发耳鸣等耳毒性反应。
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鸣。当人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时,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能影响到与耳鸣相关的神经传导等,从而导致耳鸣的发生或加重。
二、耳鸣的治疗
1.病因治疗:
耳部疾病相关治疗:如果是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需及时取出耵聍;中耳炎患者则根据病情进行抗感染等相应治疗;梅尼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如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的药物等。
全身性疾病相关治疗:对于由高血压引起的耳鸣,需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则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需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进行相应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等。
2.药物治疗: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常用的有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
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能营养内耳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耳鸣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3.掩蔽治疗: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音调、响度相近的掩蔽信号,掩盖耳鸣,从而缓解耳鸣症状。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耳鸣患者,通过长期的掩蔽训练,部分患者的耳鸣症状可得到改善。
4.心理治疗:对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或加重的耳鸣,可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
5.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若无法避免,应佩戴防护耳塞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神经功能的调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耳鸣可能由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引起,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耳部症状及行为表现。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中耳炎的局部清洁等,同时要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孕妇:孕妇出现耳鸣需谨慎对待。某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孕妇和胎儿健康,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若需使用药物),如在控制血压时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等。同时,孕妇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要关注孕妇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
3.老年人:老年人耳鸣较为常见,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帮助其适应耳鸣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