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突发性耳鸣耳聋
突发性耳鸣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等症状,病因有血管、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诊断靠听力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突发性耳鸣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急剧下降,同时可伴有耳鸣,耳鸣多为高调性,可持续存在。
二、病因
1.血管因素
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内听动脉,当内听动脉发生痉挛、栓塞等血管病变时,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有研究表明,约30%-50%的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存在内耳血管痉挛或栓塞等血管病变相关因素。例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其血管内皮容易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发生内耳血管病变,从而增加突发性耳鸣耳聋的发病风险。
2.病毒感染
许多病毒可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直接侵犯内耳组织,引起内耳炎症反应,导致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受损,影响听力和听觉信号的传导。例如,在病毒性感冒流行季节,部分患者在感冒后可能出现突发性耳鸣耳聋,研究发现病毒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引发免疫反应,损伤内耳结构。
3.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突发性耳鸣耳聋的发病。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自身组织,导致内耳结构和功能受损。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发生突发性耳鸣耳聋的概率相对较高。自身抗体可损伤内耳的血管、毛细胞等结构,影响听力。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多为单侧发病,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听力下降的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轻度的听力减退,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重者可完全丧失听力。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听到正常说话的声音,在与人交流时出现明显困难。
2.耳鸣
耳鸣是突发性耳鸣耳聋常见的伴随症状,耳鸣的声音多样,可为蝉鸣声、嗡嗡声等高调音,可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部分患者耳鸣在听力下降之前就已出现,也有部分患者是在听力下降后才出现耳鸣。
3.眩晕
约1/3的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可伴有眩晕,眩晕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有头晕感,重者可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但也有部分患者眩晕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
四、诊断
1.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一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气导听阈可在不同频率上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在某一频率上纯音听阈可能提高30dB以上。
声导抗测试:可了解中耳的功能情况,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声导抗测试一般正常,可用于排除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下降。
2.影像学检查
颞骨CT:主要用于排除内耳、听神经等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如内耳畸形、听神经瘤等。通过颞骨CT可以清晰观察内耳的结构,如耳蜗、前庭等的形态是否正常。
内耳MRI:有助于发现内耳血管病变、炎症等情况,对于诊断突发性耳鸣耳聋的病因有一定帮助。例如,可以观察内听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血管病变。
五、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消肿、改善内耳微循环等作用。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方式使用。有研究显示,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可提高听力恢复的概率。例如,对于发病1-2周内的患者,口服泼尼松一般起始剂量较大,然后逐渐减量。
2.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
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银杏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扩张内耳血管,增加内耳的血流量,从而有利于受损内耳组织的修复。
3.溶栓和抗凝药物
对于考虑有内耳血管栓塞等血管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可能会有出血等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发生突发性耳鸣耳聋时,由于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听力和行为表现,如是否对声音反应迟钝、是否出现异常哭闹等情况。在治疗方面,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早期的高压氧治疗等,但需在专业医生的严格评估和监护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听力障碍可能会对儿童的语言发育和心理造成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突发性耳鸣耳聋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药物治疗需权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的使用也要考虑是否会对其他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人恢复听力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康复指导,如进行听力补偿等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突发性耳鸣耳聋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先尝试高压氧等非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加强孕期的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