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是怎么回事
咽喉异物感常见于咽部疾病(炎症、扁桃体病变、新生物等)、邻近器官疾病(鼻部、喉部、颈部疾病等)及全身性疾病(消化系统、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等)。评估与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咽部、颈部、全身检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处理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如咽部疾病、邻近器官疾病、全身性疾病分别采取相应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使用对症药物、指导良好生活习惯,特殊人群谨慎治疗)。
一、咽喉异物感的常见原因
1.咽部疾病
炎症:急、慢性咽炎是导致咽喉异物感的常见原因。例如,急性咽炎多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咽部黏膜充血、肿胀,患者会感觉咽部有异物梗阻感;慢性咽炎则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用嗓过度等因素有关,咽部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持续存在异物感。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患慢性咽炎导致咽喉异物感的风险相对较高。
扁桃体病变:扁桃体炎时,扁桃体肿大,可能会引起咽喉异物感。儿童时期扁桃体相对较大,若反复发生扁桃体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成年人也可能因扁桃体急性或慢性炎症出现咽喉异物感。
咽部新生物:如咽部的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恶性肿瘤(如咽癌)等,肿瘤的生长会占据咽部空间,导致患者感觉咽喉有异物感。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吸烟、饮酒者患咽部新生物的风险增加,需高度警惕。
2.邻近器官疾病
鼻部疾病:鼻窦炎时,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部,刺激咽部黏膜,可引起咽喉异物感。儿童鼻窦发育尚未完善,患鼻窦炎后分泌物倒流相对常见;成年人若有慢性鼻窦炎,也可能出现此症状。
喉部疾病:喉炎、喉癌等喉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咽喉异物感。喉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是危险因素,肿瘤刺激喉部组织会引起异物感。
颈部疾病:如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肿大的组织压迫咽部周围结构,可产生咽喉异物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颈部疾病出现该症状,例如青春期女性甲状腺发育可能出现生理性肿大,若肿大明显也会有异物感表现。
3.全身性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原因之一。胃酸反流至食管上段,刺激咽部黏膜,导致咽喉异物感。肥胖者、妊娠中晚期女性由于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中老年人群也是胃食管反流的高发群体。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咽喉部黏膜水肿,从而产生异物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除咽喉异物感外,还常伴有乏力、畏寒等全身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累及咽部,导致咽喉异物感。例如白血病患者,可能因咽部浸润等原因出现此症状,这类患者多有贫血、出血倾向等其他血液系统相关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
二、咽喉异物感的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咽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嗽、反酸、烧心等)、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饮酒、用嗓情况等)、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鼻部疾病、胃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例如,对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患者,要重点询问吸烟史及吸烟量;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咽喉异物感,需了解妊娠情况等。
2.体格检查
咽部检查:通过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咽部黏膜情况,观察是否有充血、肿胀、新生物等。儿童检查时需更加耐心、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颈部检查:检查颈部有无肿胀、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触摸甲状腺等组织是否有异常。
全身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全身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胃镜检查(对于怀疑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等。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甲状腺疾病;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咽喉异物感有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如颈部超声可了解颈部组织情况;鼻窦CT可查看鼻窦有无病变;胃镜检查可明确食管及胃部情况,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三、咽喉异物感的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咽部疾病相关:如果是咽炎引起,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咽炎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慢性咽炎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用嗓、保持咽部湿润等缓解症状。若是咽部新生物,则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等相应治疗措施。
邻近器官疾病相关:鼻窦炎引起的咽喉异物感需治疗鼻窦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等方法;喉部疾病导致的则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喉癌多需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颈部疾病引起的要针对颈部原发病进行处理,如甲状腺肿大明显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全身性疾病相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咽喉异物感需进行抑酸、促胃肠动力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则需要补充甲状腺素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要针对血液系统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咽喉异物感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缓解症状,如含服咽喉含片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滥用。同时,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以促进康复。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等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充分考虑药物或治疗手段对特殊人群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