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降结肠癌
降结肠癌是结肠降段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诊断靠结肠镜、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治疗原则是手术结合综合治疗,预防需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筛查。
一、降结肠癌的定义
降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具体类型,是指发生在结肠降段的恶性肿瘤。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降结肠位于结肠的左侧部分,降结肠癌是源于降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细胞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和转移的潜能。
二、降结肠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降结肠癌的风险逐渐增加。通常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人体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细胞代谢、修复等功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有关。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大部分降结肠癌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降结肠癌的高危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患降结肠癌的风险。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人群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摄入较多,其降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使多种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增加患癌风险,包括降结肠癌。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增加降结肠癌的发病几率。
病史因素:某些肠道疾病若长期不愈可能增加降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降结肠癌,而且病程越长、病情越严重,患降结肠癌的可能性越高;此外,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遗传性肠道疾病患者,由于存在特定的基因缺陷,患降结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显著增高。
三、降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也会发生改变,可表现为粪便变细,或者粪便中带血、黏液等。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占据肠道空间,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粪便的通过,同时肿瘤表面可能发生溃烂、出血等,导致粪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改变。
腹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腹部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多与降结肠所在位置相关,一般在左下腹部,疼痛性质可为胀痛、隐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时表现为剧烈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发生转移形成肿块时,有可能在左下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表面可能不光滑,且可能伴有一定的活动度,但随着病情发展,肿块活动度可能会降低。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生长消耗人体营养,同时肿瘤慢性出血等原因导致贫血,进而引起全身乏力、消瘦等表现。长期慢性失血还可能导致患者面色苍白等贫血貌。
四、降结肠癌的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降结肠黏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且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降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降结肠内是否有异常的新生物,对于可疑部位进行精准取材。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以了解降结肠癌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发现是否有肝脏等远处器官的转移情况。例如,通过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周围组织受侵的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盆腔等部位的病变显示较为清晰,有助于评估降结肠癌是否侵犯周围的盆腔组织等情况,在判断肿瘤分期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血液检查: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降结肠癌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等有一定帮助。虽然CEA不是降结肠癌特异性的标志物,但在部分患者血清中CEA水平会升高,并且在治疗后监测CEA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是否复发等。
五、降结肠癌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是降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降结肠癌,有可能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左半结肠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来选择。
综合治疗:在手术前后可能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例如,对于中期降结肠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能需要以化疗、靶向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
六、降结肠癌的预防建议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克的膳食纤维,可通过多吃西兰花、苹果、燕麦等实现。
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降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对于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年龄应提前,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例如,一般建议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高危因素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