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出血和肠癌出血
出血特点上痔疮多为鲜红色、排便时或后出血不与粪便混合,可伴肿物脱出等,肠癌出血颜色因部位而异、多与粪便混合,有排便习惯改变等;诊断方法上痔疮靠肛门指检、肛门镜,肠癌靠粪便潜血、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治疗原则上痔疮有一般、药物、手术治疗,肠癌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预防上痔疮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肛门卫生,肠癌要健康饮食、定期筛查、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一、出血特点
1.痔疮出血:
颜色:一般为鲜红色,出血通常在排便后点滴而下,或在手纸上有血迹,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
出血与排便关系:多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出现,与粪便不混合,这是因为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排便时摩擦到病变部位引起出血。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肛门肿物脱出,尤其是内痔,在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部分患者会有肛门瘙痒、疼痛等症状,疼痛多为间歇性,在排便时因粪便刺激曲张静脉团或合并感染时加重。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人群易患痔疮,男性和女性患病几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妊娠女性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等因素,痔疮发病风险较高。
2.肠癌出血:
颜色:肠癌出血颜色可因肿瘤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右侧结肠肿瘤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可表现为暗红色血便;左侧结肠及直肠肿瘤出血,血液相对新鲜,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常与粪便混合。
出血与排便关系:肠癌引起的出血一般与粪便混合,且随着病情进展,出血可能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多,同时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等。
伴随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有腹部肿块,部分患者会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症状会逐渐加重。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肠癌,有家族肠癌病史、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患有肠道腺瘤等癌前病变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男性和女性在相关风险因素暴露上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有一定差异,如男性可能更易有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二、诊断方法
1.痔疮:
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初步了解肛管直肠部位有无肿物、狭窄等情况,对于痔疮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触摸到柔软的静脉团等,但对于高位痔疮可能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肛门镜检查:直接观察肛门直肠部位,能清晰看到痔疮的大小、部位、形态等,是诊断痔疮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痔疮的类型(内痔、外痔、混合痔)。
2.肠癌:
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是肠癌筛查的初步手段之一,若多次粪便潜血试验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医生可触及直肠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内的肿瘤,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治疗原则
1.痔疮:
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痔疮通常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局部药物,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如含有氢化可的松等成分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出血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2.肠癌:
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肠癌通过手术有治愈的可能,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如根治性切除手术等。
化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放疗:可用于直肠癌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也可用于晚期肠癌缓解疼痛等症状。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的肠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药物,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的药物;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是否适合。
四、预防建议
1.痔疮预防: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避免长期便秘或腹泻,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调节肠道功能;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进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肛门卫生:保持肛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避免肛门局部感染等情况发生。
2.肠癌预防: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及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西兰花、苹果、燕麦等;限制酒精摄入。
定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一般建议进行粪便潜血试验联合结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肠癌病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如40岁左右开始进行筛查,筛查间隔可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调整。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患有肠道腺瘤等癌前病变,应积极进行治疗,遵循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及时处理病变,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