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黄斑病变是什么病
眼底黄斑病变是发生在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病变,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干性和湿性)、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分糖尿病性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等类型,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诊断可通过眼底检查、OCT、FFA等,治疗方面不同类型有不同方法,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一、分类及常见类型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与长期的光损伤、氧化应激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下降,导致黄斑区玻璃膜疣形成、视网膜外层萎缩等。其病理过程是渐进性的,早期可能仅有轻微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中心视力逐渐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同样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可能是诱因之一,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视网膜下,引起出血、渗出等病理改变。病情发展较快,可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更为明显。
2.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常见于高度近视人群,一般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高度近视情况下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与眼轴过长导致的视网膜、脉络膜等结构的变性有关,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和眼轴的延长,黄斑区会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萎缩等病变,严重影响视力,且近视度数越高,发病风险及病情进展程度往往越严重。
3.黄斑囊样水肿
糖尿病性黄斑囊样水肿:多见于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密切相关,女性和男性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是由于糖尿病引起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在黄斑区视网膜外丛状层积聚形成囊样改变。长期高血糖状态破坏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黄斑区的正常代谢和结构,若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容易反复,逐渐损害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囊样水肿:常见于中老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因素有关,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视网膜静脉阻塞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视网膜内微环境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在黄斑区积聚形成囊样水肿,会导致视力下降,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静脉阻塞的范围和程度相关。
二、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不同类型的黄斑病变视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早期视力可能轻度下降,湿性的可能短期内明显下降;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会逐渐下降,高度近视者下降更为明显;黄斑囊样水肿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影响日常的视物功能,如看东西模糊不清等。
2.视物变形:患者会感觉直线的物体变成弯曲的,比如看直线的线条变得扭曲,这是由于黄斑区的病变影响了视网膜对图像的正常感知和传递。例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常出现明显的视物变形症状,严重影响阅读、驾驶等活动。
3.中心暗点:在黄斑病变时,患者可发现中心视野有暗点,即眼睛正前方中心位置视物不清,这是因为黄斑区的病变破坏了正常的视觉功能区域。
三、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黄斑区的外观,发现是否有出血、渗出、色素紊乱等改变,但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可能观察不够清晰。
眼底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能更细致地观察黄斑区的结构,如能发现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玻璃膜疣等病变,以及湿性病变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情况。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间结构,比如可以看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是否有水肿、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和位置等,对黄斑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染料,然后观察眼底血管的荧光灌注情况,能够发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黄斑囊样水肿的荧光渗漏形态等,有助于明确黄斑病变的类型和病变范围。
四、治疗现状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来延缓病情进展,一些研究表明长期补充这些抗氧化剂可能对减缓干性黄斑变性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需要长期坚持。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于强光下,减少光损伤。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通过眼内注射药物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从而减少出血、渗出等病变,改善视力。但需要根据病情定期注射药物。
2.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目前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时可参考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抗VEGF治疗方法;对于黄斑出血,可根据出血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激光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往往受到近视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高度近视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轴进一步延长加重黄斑病变。
3.黄斑囊样水肿
糖尿病性黄斑囊样水肿: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基础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可采用激光治疗封闭渗漏的血管,或者对于一些情况采用抗VEGF药物治疗等。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囊样水肿:主要是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治疗,如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等,同时对于黄斑囊样水肿可采用激光治疗封闭水肿区域,减少液体积聚。
总之,眼底黄斑病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不同类型的病变有其各自的特点,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