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左耳听不清突发性耳聋是怎么回事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数小时或3天内听力急剧下降,多单侧发病常见左耳。病因有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膜迷路破裂、自身免疫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闷胀感等。诊断靠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糖皮质激素治疗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病因复杂,需综合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不同人群需针对性关注处理。
一、突发性耳聋的定义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小时或3天内听力急剧下降,多为单侧发病,常见于左耳。
二、可能的病因
1.病毒感染:许多病毒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内耳,引起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的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感冒、发热等。
2.内耳供血障碍: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迷路动脉,各种原因引起的迷路动脉痉挛、栓塞等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常见的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这些疾病会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此外,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也可能诱发内耳血管痉挛,导致突发性耳聋。
3.膜迷路破裂:过度用力、剧烈咳嗽、潜水等情况下,可能导致内耳的膜迷路破裂,内淋巴液外流,引起听力突然下降。这种情况在有内耳畸形或既往有内耳病变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
4.自身免疫性因素: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组织,导致内耳结构和功能受损。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突然发生的听力减退,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内达到最低点,多数患者为单侧听力下降,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为轻度、中度、重度或全聋。
2.耳鸣:约70%-80%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会伴有耳鸣,耳鸣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多为高调音,如蝉鸣声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眩晕:约10%-3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眩晕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部分患者眩晕缓解后仍可能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4.耳闷胀感:患者可感觉耳内有胀满、堵塞感,类似于耳朵进水后的感觉。
四、诊断方法
1.纯音听阈测试: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是诊断突发性耳聋的重要依据。一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气导听力曲线可呈多种类型,如下降型、平坦型等。
2.声导抗测试:主要用于评估中耳的功能,突发性耳聋患者中耳声导抗一般正常,可排除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下降。
3.耳声发射检查:耳声发射反映了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突发性耳聋患者耳声发射可出现异常,尤其是蜗性聋患者。
4.听性脑干反应(ABR):ABR可以客观地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有助于判断听力损失的部位和程度。
5.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内耳MRI等,主要用于排除内耳结构的器质性病变,如听神经瘤、内耳畸形等。
五、治疗原则
1.改善内耳微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
2.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内耳的炎症反应、水肿等。常用的给药方式有口服、静脉滴注等,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医生决定。
3.溶栓和抗凝药物:对于考虑有内耳供血障碍且无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以溶解血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4.神经营养药物:给予患者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修复。
5.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内耳组织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6.其他治疗:如耳鸣掩蔽治疗、心理咨询等,对于缓解耳鸣、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作用。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突发性耳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听力情况,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如对声音反应迟钝、言语发育迟缓等。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权衡利弊,同时要注重心理安抚,因为儿童可能因听力问题产生心理障碍。
2.老年人:老年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更加谨慎。同时,老年人可能对听力下降的适应能力较强,但仍需积极治疗以改善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3.女性:女性在妊娠期、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发生突发性耳聋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妊娠期女性用药需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月经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时要考虑到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需综合评估。
4.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基础疾病对内耳供血等的进一步影响,促进突发性耳聋的恢复。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方案。不同人群在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有其各自的特点,需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