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遗传、肠道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肠梗阻、便血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治疗肠道慢性疾病来预防。
一、大肠癌的定义
大肠癌是指发生在大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肠包括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二、大肠癌的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大肠癌可能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
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在大肠癌的发病上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三、大肠癌的病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研究表明,长期高动物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大肠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结构合理的人群。
吸烟和饮酒:吸烟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肠道;过量饮酒也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大量生长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大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肠道慢性疾病:一些肠道慢性疾病可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引发癌变;克罗恩病也有类似情况,肠道的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生几率。
四、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大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者粪便性状改变,如粪便变细、带黏液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不具有特异性,可能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道功能紊乱。
中晚期症状
肠梗阻症状: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肠道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如果是左侧结肠癌,由于乙状结肠肠腔较窄,更容易出现肠梗阻症状。
便血:直肠癌患者便血较为常见,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与粪便相混或附着在粪便表面。结肠癌患者便血相对隐匿,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增多。
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发生转移形成肿块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的。
五、大肠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它能够清晰地看到结肠和直肠的内部结构,对于早期微小病变也能及时发现。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观察肠道的形态、轮廓等情况,对于发现肠道的占位性病变等有一定帮助,但相对于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低,且不能进行组织活检。
CT检查:CT检查可以了解大肠癌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CT可以发现肝脏等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灶。
MRI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大肠癌肿瘤的浸润深度、盆腔脏器受累情况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在直肠癌的术前分期中应用较为广泛。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或手术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
六、大肠癌的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克的膳食纤维,蔬菜摄入量应达到500克左右,水果摄入量在200-300克左右。
运动方面: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大肠癌。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尽量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
定期筛查: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大肠癌家族史、肠道慢性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直系亲属,应从10-12岁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此外,粪便隐血试验也是一种简单的筛查方法,可以作为初筛手段,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等检查。
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控制肠道炎症,减少癌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