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疾病,涵盖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类型,其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等)、药物治疗,还需针对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进行个性化管理,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范畴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证据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涵盖多种类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影响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人群。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1.常见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以厌食、反复呕吐为主要表现;成年人则以上腹部不适症状更为多样。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常吃辛辣油腻食物等)的人群更易罹患。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曾患过胃炎等,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相对较高。
2.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等。胃肠动力障碍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内脏高敏感性是指胃肠道对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是正常量的食物也能引起较强烈的不适感觉。
(二)肠易激综合征
1.常见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等。不同性别人群中,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发病。年龄上,中青年较为常见。生活方式中,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情绪、饮食中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或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在感染治愈后仍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这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
2.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脑-肠轴功能紊乱等密切相关。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为肠道传输速度改变,如腹泻型患者多有肠道传输加快,便秘型患者多有肠道传输减慢;脑-肠轴功能紊乱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失常,使得肠道对内外刺激的反应异常。
二、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诱发及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情况(进食时间、种类、量等)、精神心理状态(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既往病史(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史、腹部手术史等)以及家族史等。例如,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询问其排便习惯改变的具体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与饮食、情绪的关系等。
(二)体格检查
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体征,可能在相应腹部区域有轻压痛,但无固定压痛点。通过体格检查可初步排除一些器质性疾病,如腹部肿瘤、肠梗阻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等,以排除感染、炎症、肝肾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例如,粪便隐血试验阴性有助于排除消化道出血相关的器质性病变。
2.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结石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还可能进行胃肠镜检查,虽然胃肠镜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可明确排除食管、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如胃炎、溃疡、息肉等。
三、治疗与管理原则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根据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进行饮食调整。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型患者要避免食用高膳食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芹菜等),可适当进食少渣食物,便秘型患者则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不同年龄人群在饮食调整上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或生理特点,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饮食调整。
2.心理调节: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长期焦虑、抑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可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生活方式上,要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和心理状态。不同性别患者在心理调节方面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女性可能更需要关注情绪的表达和释放。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药物,但需遵循优先非药物干预的原则。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腹胀、早饱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对于有腹痛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使用调节肠道痉挛的药物等。但需严格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尤其是低龄儿童要谨慎用药。
(三)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要特别注重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等。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饮食调整需保证营养充足。心理方面,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避免因疾病给儿童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2.女性: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要注意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的症状变化,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要加强心理调节,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
3.老年人: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饮食调整要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因身体功能下降等原因出现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病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复杂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然后采取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管理原则,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