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特征
直肠癌具有临床表现、病理、发病相关及诊断相关等特征。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症状;病理包括腺癌等组织学类型及TNM分期;发病相关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缺乏运动)、遗传、肠道疾病;诊断方法有直肠指检、内镜检查(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影像学检查(MRI、CT、PET-CT)
一、临床表现特征
1.排便习惯改变:直肠癌患者常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有的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等症状。例如,部分患者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排便次数较以往明显增加,可能与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常变细,或可带有黏液、脓血等。肿瘤生长会影响大便的通过,使大便形态发生变化,而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感染等可导致大便中出现黏液、脓血。
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晚期时疼痛可能加剧且持续存在。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肠道梗阻等情况可引起腹痛,不同患者疼痛程度和表现有所差异,与肿瘤的位置、大小等相关。
4.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可能较差。肿块的出现与肿瘤本身的生长以及是否发生粘连等有关。
5.肠梗阻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肠腔狭窄,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多见于肿瘤晚期,因肿瘤堵塞肠腔所致。
二、病理特征
1.组织学类型
腺癌: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根据分化程度又可分为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等。高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较好,接近正常腺上皮细胞;低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黏液腺癌: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黏液,黏液可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印戒细胞样改变等特征。黏液腺癌预后相对可能较差一些,因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其特点。
未分化癌:癌细胞分化程度极低,形态多样,无明显腺管形成,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转移发生早。
2.肿瘤分期:直肠癌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T代表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通过准确的分期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等。例如,T1期表示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4期表示肿瘤已穿透脏层腹膜或直接侵犯其他脏器等;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表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等;M0表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处转移。
三、发病相关因素特征
1.年龄因素:直肠癌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是直肠癌的高发群体。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的老化、基因突变积累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群体中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致癌物质的防御能力下降等。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会使肠道内的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增多,这些物质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而低膳食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的接触时间。例如,长期大量食用红肉、油炸食品等富含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患直肠癌的风险可能增加。
吸烟:吸烟也与直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联。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细胞的代谢,增加基因突变的几率等,从而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身体的新陈代谢等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使得身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下降,进而可能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肠道肿瘤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且常为多发性肿瘤。另外,家族中有直肠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也高于一般人群,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共同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4.肠道疾病因素:某些肠道慢性疾病若长期不愈,也可能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进而逐渐发展为直肠癌,一般患病1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直肠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部分可发生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等癌变风险较高。
四、诊断相关特征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可触及直肠内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表现。
2.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的病变情况,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直肠癌的重要依据。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同时可以对可疑病变进行精准的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乙状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于检查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的病变,对于发现直肠的病变有一定帮助,但其观察范围相对结肠镜较局限。
3.影像学检查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在盆腔内的浸润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术前准确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直肠周围的筋膜、肌肉等结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助于评估直肠癌是否有肝转移等远处转移情况,还可以了解盆腔内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以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检测直肠癌的远处转移,尤其是发现一些微小的转移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帮助全面评估病情,但一般不作为常规的首选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