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是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的病证,病因包括年龄、噪声、疾病、药物、遗传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等,诊断靠听力测试、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分药物、辅助器具、人工耳蜗植入,预防要避免噪声、合理用药、预防耳部疾病、遗传咨询
一、神经性耳聋的定义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等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发生神经性耳聋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65-74岁人群中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约为30%左右,而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升至50%以上。
2.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业生产中的噪音、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噪声会对内耳的毛细胞等结构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神经性耳聋。有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神经性耳聋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神经性耳聋,如梅尼埃病,该病会影响内耳的平衡和听力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组织,引发内耳损伤导致耳聋;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累及内耳时,也可能引起神经性耳聋。
4.药物因素:某些具有耳毒性的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神经性耳聋,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可能损伤内耳的毛细胞或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不过,不同个体对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5.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具有遗传倾向,一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内耳发育异常或听觉相关细胞功能缺陷,从而引发遗传性神经性耳聋。比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等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耳聋。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度耳聋可能只是对较微弱声音感知困难,重度耳聋则可能几乎听不到外界声音。听力下降的程度和进展速度因个体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例如,由噪声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听力下降可能在长期噪声暴露后逐渐出现并缓慢进展;而由突发性因素(如某些病毒感染后)导致的神经性耳聋,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听力急剧下降。
2.耳鸣:多数神经性耳聋患者会伴有耳鸣症状,耳鸣的声音多样,可为蝉鸣声、嗡嗡声等,其响度和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的耳鸣可能会在安静环境下较为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耳鸣而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
3.其他表现:少数患者可能伴有眩晕症状,尤其是内耳病变相关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如梅尼埃病导致的神经性耳聋常伴有发作性眩晕。另外,对于儿童患者,神经性耳聋可能会影响其语言发育,导致说话延迟、发音不清等问题;而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影响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等。
四、诊断方法
1.听力测试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在患者双耳的听阈,来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例如,能够准确检测出患者是轻度、中度、重度还是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以及听力损失主要集中在哪个频率范围等。
听性脑干反应(ABR):这是一种客观的听力检测方法,通过记录听觉传导通路中脑干的电活动来评估听功能。对于婴幼儿、不能配合主观听力测试的患者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判断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是否存在病变。
2.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磁共振成像(MRI)等。颞骨CT可以观察内耳结构是否存在畸形、骨质破坏等情况;MRI有助于发现内听道内听神经是否有病变,如肿瘤等。例如,对于怀疑听神经瘤导致的神经性耳聋,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内听道内的肿瘤情况。
3.其他检查:还可能进行基因检测等,对于怀疑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关的致病基因,有助于病因诊断和遗传咨询。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使用相应药物,如对于自身免疫性神经性耳聋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药物;对于病毒感染相关的神经性耳聋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2.辅助器具:对于重度或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可佩戴助听器,帮助提高听力,改善交流能力。助听器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耳道结构等因素进行个性化适配。例如,儿童患者佩戴助听器需要考虑其外耳道的发育情况以及语言发育阶段的需求,要定期进行调试和评估,以确保最佳的助听效果。
3.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能够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恢复或提高听力。但人工耳蜗植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患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耳部及全身情况等都需要综合评估。一般来说,儿童患者如果符合适应证,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其语言发育。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高强度噪声,如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具;避免长时间佩戴高分贝耳机听音乐等。例如,在工厂工作的人员应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听力防护设备,日常听音乐时应控制音量和收听时间。
2.合理用药:使用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剂量、使用疗程等,并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听力变化。如果出现听力下降等耳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调整用药。
3.预防耳部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累及内耳的疾病,如预防病毒感染,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对内耳的损害风险。
4.遗传咨询:对于有遗传性神经性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产前诊断等,降低遗传性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出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