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与卵巢囊肿的区别
卵巢囊肿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与遗传、炎症、环境等有关;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与经血逆流、免疫、遗传、内分泌等有关。两者临床表现不同,诊断均有超声等方法,治疗因类型而异,生理性卵巢囊肿多定期复查,病理性卵巢囊肿和巧克力囊肿均有手术和药物治疗方式,具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一、定义与本质
1.卵巢囊肿:是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各年龄段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最多见。它是卵巢内形成的囊性肿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生殖细胞肿瘤等多种类型。
2.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似巧克力样而得名,多发生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是卵巢囊肿中的特殊类型,属于病理性囊肿且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二、病因
1.卵巢囊肿:
生理性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排卵后形成黄体,可能形成生理性卵泡囊肿或黄体囊肿,一般与激素水平波动相关,年轻女性因激素分泌活跃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卵巢囊肿。
病理性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卵巢囊肿发生风险;长期的炎症刺激,如盆腔炎症累及卵巢,可导致卵巢组织粘连、包裹形成囊肿;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可能影响卵巢功能,诱发囊肿形成。
2.巧克力囊肿:主要病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经血逆流是常见的种植途径,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逐渐形成囊肿;免疫因素也有一定作用,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导致其在卵巢持续生长;遗传因素方面,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内分泌失调也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进而引发巧克力囊肿,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活跃,是巧克力囊肿的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
1.卵巢囊肿:
较小囊肿: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囊肿: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当囊肿发生蒂扭转时,会出现突然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是病理性的上皮性囊肿等,可能会有激素分泌异常的表现,如绝经后女性囊肿若分泌雌激素,可能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生理性囊肿相对常见,而中老年女性病理性囊肿需警惕恶性可能。
2.巧克力囊肿:
典型症状:痛经是其常见且突出的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即随着病程延长,痛经程度逐渐加剧,疼痛可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还可能出现性交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期较为明显;部分患者有不孕的表现,因为囊肿可能影响卵巢排卵、输卵管通畅等;另外,囊肿较大时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育龄女性中,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若出现上述症状更应重视,因为不孕可能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影响生育计划。
四、诊断方法
1.卵巢囊肿: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卵巢囊肿的大小、形态、囊壁情况等,通过超声能初步判断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一般生理性囊肿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晰,而病理性囊肿可能边界不清、直径较大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怀疑病理性卵巢囊肿的患者,可检测CA125等肿瘤标志物,若CA125明显升高,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但该指标升高也可见于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或需进行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卵巢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囊肿性质,是一种有创但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不同年龄患者检查选择有差异,年轻女性生理性囊肿可能性大时先选择超声等无创检查,而中老年女性怀疑恶性时可能更早考虑腹腔镜检查。
2.巧克力囊肿:
超声检查:典型的巧克力囊肿超声表现为卵巢内见无回声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内有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性出血所致。
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
血清CA125测定:多数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有轻度升高,但一般低于卵巢恶性肿瘤时的升高程度,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育龄女性中,有痛经进行性加重等表现时,结合超声等检查,若CA125有一定程度升高,要高度怀疑巧克力囊肿。
五、治疗原则
1.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年轻女性定期复查时要关注囊肿变化情况,若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则需进一步处理。
病理性囊肿:
手术治疗:对于直径大于5cm的囊肿、怀疑恶性的囊肿以及有症状的病理性囊肿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决定。
药物治疗:某些情况下可辅助药物治疗,如对于一些术后预防复发的情况,但药物治疗一般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情况不同,年轻有生育需求患者更倾向于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方式。
2.巧克力囊肿: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接近绝经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有复发可能。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激素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等,育龄女性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生育的影响及停药后妊娠计划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囊肿较大、症状严重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手术时要尽量去除病灶,同时注意保护卵巢功能,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术后也需根据情况辅助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