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癌
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还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积极治疗肠道疾病来预防。
一、肠癌的定义
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二、肠癌的发病部位与分类
结肠癌:发生在结肠部位的肠癌,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不同部位的结肠癌在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属于结肠癌范畴。
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部位的肠癌,直肠是大肠的末端,紧邻肛门,直肠癌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较为典型的特点,且距离肛门较近的直肠癌在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
三、肠癌的发病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肠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这可能与现代年轻人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从而增加肠癌发病风险。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普遍,其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群肠癌发病风险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同时运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对预防肠癌有一定作用。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肠癌发病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生长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几乎都会发展为肠癌。另外,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也会显著增加个体患肠癌的风险,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肠道健康状况。
肠道疾病因素:一些慢性肠道疾病如果长期不愈也可能诱发肠癌,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肠癌;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也有类似的潜在风险。
四、肠癌的临床表现
结肠癌
早期症状: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等,也可能出现轻微的腹痛,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不多;腹痛逐渐加重,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出现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活动度较差;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因为肿瘤生长消耗机体营养,且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贫血。
直肠癌
早期症状:直肠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附着在大便表面,同时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等。
中晚期症状:肿瘤增大可导致肠腔狭窄,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形、变细等;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时可能出现相应症状,如侵犯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侵犯骶丛神经时可出现骶尾部、会阴部剧烈疼痛等;晚期患者也会出现消瘦、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表现。
五、肠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发现息肉、肿块等病变,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CT检查:可以了解肠道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浸润、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腹部CT可以帮助判断结肠癌是否有肝脏等远处器官的转移;盆腔CT可以辅助评估直肠癌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等。
MRI检查:对盆腔部位的病变显示效果较好,对于直肠癌的分期等评估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与盆壁、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情况,肠癌患者由于慢性失血等原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于肠癌的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单独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不能确诊肠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CEA在结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相对较高,但在一些良性肠道疾病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
六、肠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肠癌,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因素而定,如结肠癌可能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等;直肠癌可能采用局部切除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化疗:常用于肠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肠癌的姑息治疗。辅助化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肠癌患者,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放疗:在直肠癌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以缓解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七、肠癌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克膳食纤维,多吃西兰花、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因为肥胖也是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常规进行肠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控制肠道炎症,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