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鸣与耳鸣的区别是什么
脑鸣与耳鸣在定义表现部位、病因、检查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区别。耳鸣表现为耳内或头部主观声音,病因涉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检查有耳部专科、影像及全身检查,治疗分病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脑鸣是脑内鸣响,病因与脑血管、神经功能等有关,检查含神经、脑血管及其他,治疗针对病因、调节神经等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表现部位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主观上感觉的声音,表现部位主要在耳部相关区域,可单侧或双侧出现,声音多样,如嗡嗡声、蝉鸣声等。其发生机制与内耳、听神经及中枢听觉通路的功能异常有关,例如内耳毛细胞损伤、听神经受压或病变等都可能引发耳鸣。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长期暴露于高分贝环境的人群、有耳部疾病史(如中耳炎等)人群、有噪声性职业暴露人群等耳鸣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脑鸣:是指患者自觉脑内有鸣响的一种主观症状,表现部位主要在脑部,多为双侧头部鸣响,声音通常较为单调,如蝉鸣声、汽笛声等。脑鸣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关,可能涉及脑部血管、神经递质等多方面的异常,比如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神经递质失衡等都可能导致脑鸣。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人群脑鸣发生风险较高。
二、病因差异
耳鸣:
耳部疾病: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内耳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疾病是常见病因。例如,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患者除了有耳鸣症状外,还常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表现;中耳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也可能出现耳鸣情况。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引发耳鸣。以高血压为例,血压波动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耳鸣发生;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引起内耳神经病变,进而出现耳鸣症状。
噪声暴露: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场所的高强度噪声、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耳鸣。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耳鸣发生概率显著增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等可能导致耳鸣不良反应。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内耳细胞的代谢或损伤听神经等途径引发耳鸣。
脑鸣:
脑血管因素:脑血管狭窄、痉挛、硬化等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鸣。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减少,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出现脑鸣症状;脑血管痉挛可能是由于情绪激动、血压波动等因素引起,导致脑部局部血流短暂异常,引发脑鸣。
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脑鸣。当人体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时,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出现脑鸣症状。
颈椎病变: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变可能压迫颈部血管和神经,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及神经传导,从而引发脑鸣。例如,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使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伴随脑鸣症状出现。
其他因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也可能诱发脑鸣。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脑部神经功能的修复和调节,过度疲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脑鸣发生。
三、检查方法差异
耳鸣:
耳部专科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如外耳道是否有耵聍、鼓膜是否有充血、穿孔等;纯音听阈测试,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阈,了解听力损失情况,判断耳鸣是否与听力下降相关;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传音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颞骨CT、内耳MRI等检查,排查耳部结构有无异常,如内耳是否有畸形、听神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例如,内耳MRI可以清晰显示内耳结构及听神经情况,有助于排查听神经瘤等病变导致的耳鸣。
全身系统检查:对于怀疑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需要进行相应的全身检查,如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因素。
脑鸣: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神志、cranial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情况,初步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异常;脑电图检查,了解脑部电活动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脑部神经功能异常相关的电活动改变。
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供血情况;头部CT或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脑部血管形态、有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以及脑部实质结构情况,有助于排查脑血管因素导致的脑鸣。
其他检查:对于怀疑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脑鸣,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测评等检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量表测评等,以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差异
耳鸣: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耳鸣的耳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进行治疗。例如,中耳炎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梅尼埃病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脱水等治疗;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等。
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使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内耳血液循环,营养听神经,缓解耳鸣症状。
耳鸣掩蔽治疗:利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减轻患者对耳鸣的感知。适用于部分耳鸣患者,尤其是慢性耳鸣患者。
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耳鸣,如焦虑、抑郁相关的耳鸣,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减轻耳鸣带来的心理负担。
脑鸣: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鸣,针对脑血管病变进行相应治疗,如脑血管狭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等治疗;颈椎病变引起的脑鸣,可针对颈椎病变进行治疗,如通过理疗、牵引等改善颈椎状况,缓解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调节神经功能:对于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脑鸣,可使用一些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调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药物等,同时配合心理调节,如放松训练等,缓解神经功能紊乱状态。
改善脑供血:通过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脑鸣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缓解脑鸣症状。例如,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脑部神经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保持心情舒畅可减少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风险,从而对脑鸣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