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怎么回事
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遗传、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结肠癌和直肠癌有所不同,诊断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治疗癌前病变。
一、大肠癌的定义
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二、大肠癌的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大肠癌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修复能力下降,细胞发生突变的几率增加,且肠道内环境长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容易积累致癌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多,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诱发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癌变;低膳食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高于膳食纤维摄入较多的亚洲国家,与他们的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吸烟:吸烟会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发生癌变。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也与大肠癌发病相关。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屏障功能,还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间接增加癌变风险。
3.遗传因素:部分大肠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比一般人群更容易发生大肠癌。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大肠癌。
4.肠道疾病因素:某些肠道慢性疾病长期不愈也可能引发大肠癌,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长期刺激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进而癌变,一般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者大肠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大肠腺瘤性息肉若不切除,也有较大几率恶变发展为大肠癌。
三、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1.结肠癌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可带血、脓或黏液。例如,癌肿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同时肿瘤组织坏死、破溃会使粪便中出现血液、脓液等。
腹痛:早期多为隐痛或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肠梗阻时则表现为腹部绞痛。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导致肠道部分梗阻,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引起肠道痉挛性疼痛。
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肠梗阻症状:晚期可出现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表现为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进食后症状加重。
2.直肠癌
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这是由于癌肿刺激直肠黏膜引起。
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腔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
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肿瘤组织破溃后与粪便混合,导致粪便中出现血液、黏液等。
四、大肠癌的诊断方法
1.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大规模普查或高危人群初筛的方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因为大肠癌患者粪便中常带血,但该试验易受饮食等因素干扰,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2.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我国直肠癌患者中约75%为低位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触及肿块。直肠指检简单易行,能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直肠肿块。
3.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能发现结肠、直肠的微小病变,对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意义重大。
4.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大肠黏膜形态、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对诊断大肠癌有一定价值,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准确。
CT检查:有助于了解大肠癌肠壁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肿瘤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可发现肝脏等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病灶。
MRI检查:对直肠癌的盆腔内侵犯情况显示优于CT,可更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肿瘤是否侵犯前列腺、膀胱等邻近器官有重要意义。
五、大肠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病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早期大肠癌,通过根治性手术有治愈的可能。
2.化疗:可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发挥作用,能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例如,氟尿嘧啶类等药物常用于大肠癌的化疗。
3.放疗:对于直肠癌,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用于局部复发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但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等。
4.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能更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不良反应相对化疗较轻。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靶点的靶向药物在大肠癌治疗中有一定应用。
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尤其在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六、大肠癌的预防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g膳食纤维,可选择燕麦、芹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戒烟可降低大肠癌发病风险,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2.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联合结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并根据具体情况增加筛查频率和检查项目。
3.治疗癌前病变:对于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性息肉等,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的随访和治疗,及时处理癌前病变,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例如,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应在肠镜下及时切除息肉,并定期复查肠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