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介入疗法
肝癌介入疗法是经血管局部治疗方法,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经动脉靶向性栓塞术等方式,有局部治疗效果好、创伤小的优势,也存在可能有残留病灶、需多次治疗、影响肝功能等局限性,术前需做一般检查和患者准备,术后有一般护理和饮食护理,还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及相应处理,临床应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做好相关工作,充分考虑不同患者因素以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介入疗法的定义
肝癌的介入疗法是一种经血管的局部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器械将药物、栓塞剂等输送至肝癌病灶区域,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二、肝癌介入疗法的主要方式及原理
1.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原理: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到肝癌供血动脉,先注入化疗药物,然后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化疗药物能在局部高浓度发挥作用,栓塞剂则阻止肿瘤获取营养物质。例如,有研究表明,TACE可以显著降低肝癌患者的肿瘤负荷,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肿瘤局限且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其肝肾功能储备、全身状况等综合评估。年轻患者若全身状况良好、肝功能代偿,可能更能耐受TACE带来的创伤;老年患者则需更谨慎评估,关注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治疗决策上主要依据病情本身,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绝对禁忌,但需考虑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相关禁忌等。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前后积极纠正生活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有肝炎病史的患者,需同时针对肝炎进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
2.经动脉靶向性栓塞术
原理:利用靶向载体将栓塞剂或药物精准输送到肝癌病灶血管,在发挥栓塞作用的同时,实现靶向药物治疗。相比传统TACE,更具特异性,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探索其更优的靶向载体和应用方式,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适用人群:与TACE有一定重叠,但可能在更精准治疗方面有优势,具体适用人群需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综合判断,同样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三、肝癌介入疗法的优势
1.局部治疗效果好:能在肿瘤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对全身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例如,TACE可使肿瘤组织坏死率较高,对于部分患者可使肿瘤缩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创伤小:属于微创手术,相比外科手术,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住院时间较短。通过血管穿刺途径,皮肤切口小,对机体的生理干扰较小。
四、肝癌介入疗法的局限性
1.可能存在残留病灶: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肿瘤内可能仍有少量存活细胞,导致肿瘤复发。这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栓塞是否完全等因素有关。
2.需要多次治疗:一般难以通过一次介入治疗完全治愈肝癌,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多次介入治疗,以持续控制肿瘤生长。
3.肝功能影响:频繁的介入治疗可能对肝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尤其是对于肝功能基础较差的患者,可能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情况。
五、肝癌介入疗法的术前准备
1.一般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储备,凝血功能检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因为介入治疗可能涉及血管操作,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例如,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异常可能需要先进行纠正。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增强CT或MRI,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数目以及血供情况等,为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是根据肿瘤本身的特征进行判断。
2.患者准备
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沟通方式可能需要调整,比如对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更童趣化的方式解释,但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对于老年患者需耐心细致地沟通,让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水一段时间,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并发症。
六、肝癌介入疗法的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穿刺部位需压迫止血,一般压迫6-8小时,然后使用沙袋压迫24小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包括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因活动度大需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固定情况,防止因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血管硬化等情况,需更细致观察血液循环。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术后需监测24-48小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发热、出血、心血管并发症等。
2.饮食护理: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但需避免高脂肪、高油腻食物,减轻肝脏负担。
七、肝癌介入疗法的并发症及处理
1.栓塞后综合征
表现:常见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热一般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起,体温多在38-39℃左右;腹痛是因为栓塞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恶心、呕吐与化疗药物刺激及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处理:对于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可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恶心、呕吐可使用止吐药物治疗。一般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多可在1-3天内缓解。
2.出血
表现: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穿刺部位出血表现为局部血肿形成;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等。
处理:穿刺部位出血需根据出血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压迫止血、重新包扎等;消化道出血则需要禁食、使用止血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介入或外科手术止血。
3.肝功能损害
表现: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处理: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后续的介入治疗,待肝功能改善后再考虑。
总之,肝癌的介入疗法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工作,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