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与远视的区别
弱视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发病机制与视觉神经发育受抑制有关;远视属屈光不正,眼轴短或屈光力不足致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后,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降低,超出则为病理性远视。弱视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及视功能异常,远视轻度可无明显视力下降,中高度致视力下降及视疲劳等。验光检查弱视可明确矫正度数但矫正后视力仍异常,远视可明确远视度数。治疗上弱视需去除病因并训练,远视轻度定期复查,中高度需配镜矫正。儿童是高发人群,婴幼儿要加强监测,学龄儿童要注意用眼习惯和心理状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通常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一般认为0~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前是敏感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视觉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因异常视觉输入导致神经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例如,斜视患者因为双眼看到的物象不能融合,大脑会抑制来自斜视眼的视觉信号,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该眼视力发育不良形成弱视;屈光不正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矫正,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模糊,也会影响视觉神经的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弱视。不同年龄的儿童,弱视的发生原因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婴儿期可能因先天性白内障等形觉剥夺因素导致弱视,而较大儿童可能因屈光参差等原因。
2.远视: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是由于眼轴较短(轴性远视)或眼球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足(屈光性远视),使得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儿童的眼轴通常较短,所以生理性远视较为常见,一般3岁儿童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6岁时生理性远视可降至100度左右。但如果远视度数超出正常生理性范围,就属于病理性远视。不同年龄的儿童生理性远视程度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若不能正常降低则可能发展为病理性远视影响视力发育,进而增加弱视发生的风险。
二、视力表现
1.弱视:主要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例如,经过散瞳验光等正规矫正后,儿童的视力仍然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正常标准,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5,4~5岁为0.6,6~7岁及以上为0.7。而且弱视眼往往还可能存在立体视觉等视功能的异常,比如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深度等。不同年龄的弱视儿童,其矫正视力下降的程度可能不同,年龄越小,弱视对视力的影响可能越严重,因为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异常视觉输入对其影响更大。
2.远视:轻度远视可能没有明显视力下降,中高度远视则会导致视力下降。儿童如果有远视,看远和看近都可能不清楚,比如看远处物体可能需要动用调节能力,看近处物体时调节需求更大,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等症状。不同度数的远视对视力影响不同,低度远视可能仅在看远处或近处时稍有模糊,而高度远视会明显影响远视力和近视力,并且随着远视度数的增加,视力下降可能更明显。同时,远视儿童可能会出现代偿性的调节,长时间调节可能导致视疲劳,不同年龄的远视儿童视疲劳的表现可能不同,比如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不爱看书、看电视,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眼睛酸胀等。
三、验光检查结果
1.弱视:验光主要是为了矫正视力,但眼部通常无器质性病变,通过验光可以明确需要矫正的屈光度数来提高视力,但矫正后视力仍达不到正常。例如,通过散瞳验光后得到的屈光度数,佩戴合适眼镜后视力仍低于正常年龄标准。不同类型的弱视,验光结果可能有差异,斜视性弱视可能验光度数相对较准确,而形觉剥夺性弱视可能因为眼部有原发病,验光度数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核心是矫正视力异常。
2.远视:验光可明确远视度数,例如,散瞳验光后能准确测出眼的屈光状态,显示为远视度数。不同年龄的远视儿童,验光得出的远视度数不同,生理性远视在不同年龄有相应范围,病理性远视则超出正常生理性远视范围。比如3岁儿童生理性远视约为+2.00D~+2.50D,若验光显示远视度数超过这个范围则为病理性远视。同时,远视患者的验光还可能发现调节因素对度数的影响,比如在动态验光时,调节紧张可能使测得的度数有一定变化。
四、治疗与干预
1.弱视:治疗关键是去除引起弱视的病因,例如,对于斜视引起的弱视,可能需要先矫正斜视,然后进行弱视训练,如遮盖疗法(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视觉刺激疗法(如使用弱视治疗仪进行精细目力训练等)。不同年龄的弱视儿童,治疗方法和效果可能不同,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因为视觉发育的可塑性越强。比如3岁以内的弱视儿童,通过积极治疗可能更容易恢复视力,而年龄较大的儿童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但仍需积极干预。同时,弱视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家长和患儿都要有耐心,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2.远视:轻度远视如果不影响视力和视功能,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远视度数的变化。中高度远视则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以提高视力和缓解视疲劳。不同年龄的远视儿童,配镜需要考虑其眼部发育情况和视力需求。比如学龄前儿童有轻度远视但视力正常,可适当观察;如果远视度数较高影响视力,则需要及时配镜矫正。而且,远视儿童配镜后也需要定期复查,根据眼轴发育和视力情况调整眼镜度数,因为儿童的眼轴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变化,远视度数可能会逐渐降低。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是弱视和远视的高发人群。对于弱视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不同年龄的儿童,弱视的筛查和诊断方法有所不同,比如3岁左右可以通过简单的视力筛查仪初步筛查视力,4岁以上可以进行标准视力表检查。对于远视儿童,要定期进行散瞳验光,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强,散瞳可以准确测出屈光度数。同时,儿童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视力,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等会增加远视和弱视的发生风险,所以要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
2.婴幼儿: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有家族弱视或远视遗传史的婴幼儿,更要加强监测。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眼球运动、对物体的注视情况等。如果发现婴幼儿有斜视、视物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而且,婴幼儿的喂养等生活方式也可能间接影响视力发育,要保证营养均衡,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3.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学习任务重,近距离用眼时间长,容易出现视疲劳,进而影响视力。对于有远视的学龄儿童,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每用眼30~4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等。对于弱视学龄儿童,除了坚持弱视训练外,还要注意心理状态,因为长时间的治疗可能会让儿童产生厌烦情绪,家长和老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儿童坚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