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怎么回事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等类型,其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酒精、黄曲霉毒素、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异性,中晚期有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等;诊断可通过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检等;治疗有手术、局部、系统等方法;预防需疫苗接种、防治肝炎、避免酗酒、避免黄曲霉毒素暴露、定期体检,且不同人群在肝癌相关方面有差异,应采取个体化措施。
一、肝癌的定义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等类型,原发性肝癌又主要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等。
二、肝癌的病因
1.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慢性炎症,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例如,全球约5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感染背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数十倍;丙肝慢性感染患者10-30年后发生肝癌的概率约为15%左右。
2.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尤其是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癌前状态。肝硬化时,肝细胞反复受损和修复,导致肝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几率。在我国,约80%-90%的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增加肝癌发生风险。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促进肝癌发生。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80g且持续10年以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4.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污染花生、玉米、稻米等谷类作物。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例如,在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能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此外,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生肝癌的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但这并非绝对,还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三、肝癌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容易被忽视。
2.中晚期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
消化道症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与肿瘤增大影响消化功能、胃肠道淤血等有关。
消瘦、乏力: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因素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身体虚弱,乏力明显。
黄疸:当肿瘤侵犯胆管或肝门部胆管,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肝大: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腹水: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多为淡黄色渗出液,是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原因引起。
四、肝癌的诊断
1.血清学检查
甲胎蛋白(AFP):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在肝细胞癌中,约70%-90%的患者AFP升高。但需要注意,AFP升高也可见于妊娠、肝炎、肝硬化等情况,因此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其他血清学指标: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可作为肝癌辅助诊断指标,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等,还可观察血流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血供情况,对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CT检查: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灶的形态、大小、血供情况等,对于肝癌的诊断、分期等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发现较小的肝癌病灶,还可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类似,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CT,如对小肝癌的检出、鉴别诊断等。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于发现肝癌的远处转移灶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肿瘤的全身情况,但一般不作为肝癌的首选诊断方法。
3.肝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活检,取得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肝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肿瘤局限、肝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根据肿瘤情况可分为根治性肝切除术和姑息性肝切除术等。
肝移植术:对于小肝癌、伴有肝硬化且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同时切除肿瘤和硬化的肝脏。
2.局部治疗
射频消融:通过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产生高温,导致肿瘤细胞坏死。适用于单个肿瘤直径≤5cm或数目≤3个且直径≤3cm的肝癌患者。
微波消融:原理与射频消融类似,通过微波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对于一些射频消融难以完全灭活的肿瘤,微波消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同时注入化疗药物,达到饿死肿瘤和化疗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适用于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3.系统治疗
靶向治疗: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等,可改善部分肝癌患者的预后。
六、肝癌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从而降低由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发生风险。建议新生儿及乙肝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2.防治肝炎:对于乙肝、丙肝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进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3.避免酗酒:尽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减少酒精性肝病的发生风险。
4.避免黄曲霉毒素暴露:注意粮食的储存条件,避免食用霉变的食物,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摄入。
5.定期体检: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包括血清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早期治疗。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身体状况;女性患者在肝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可能与男性有一定不同;有长期酗酒史的人群需要严格戒酒;有乙肝病史的人群要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等。在预防和治疗肝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措施。



